为什么有些螳螂是灰色的?

因为螳螂需要模拟植物的颜色来保护自己。

螳螂的初级防御都属于伪装,大部分物种皆拥有绝佳的保护色,为螳螂提供优秀的隐蔽效果。有些种类不仅形态酷似花朵,其身体所反射的紫外线波段也正好在蜜蜂科的视觉光谱范围内,被认为可能有利于吸引访花昆虫前来,故有些研究者将其归类于攻击型拟态。

部分种类的螳螂有着体色多型性的特性,在相同龄期的不同个体上可以见到不同体色。最常见的体色变异是棕色与绿色、以及介于棕与绿之间的渐层色。此外,同一个体在不同龄期间也可能会有体色的转换。

扩展资料

螳螂的物种演化

螳螂目目前共计约430属,超过2400种。大部分种类分布于热带区域,有少部分分布于温带。螳螂目在系统分类学上的地位曾有过多次的重大更动,目前的分科方式是以Beier于1968年所建立的8科系统为蓝本逐步修改而来。

螳螂曾经与竹节虫(竹节虫目)、蟑螂(蜚蠊目)和螳(螳目)一同被归于直翅目之下。1991年,将螳螂以螳螂亚目的位阶,与蟑螂、白蚁一同置入网翅目之下。

螳螂的颜色主要是为了伪装的,有些螳螂长期在树的枝杆上生活[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树的枝杆是灰色的,所以灰色的螳螂不易被天敌发现,存活了下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那部分灰色的就保留下来了.

同样,绿色的螳螂生活在绿色的叶片上,花一样的彩色螳螂生活在花朵中,都只为了伪装.另外伪装不仅是为了躲避天敌,同样,也可以让自己的食物,比如小虫子分不清他的真实面目,然后螳螂就可以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为什么母螳螂要吃掉丈夫?

为了刺激公螳螂,确保公螳螂的精液持续注入母螳螂体内。

原来,公螳螂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心在头部,一旦公螳螂丢掉了脑袋,随之也就失去了抑制机能,没有头的公螳螂躯体内的精液就会流入母螳螂体内,使母螳螂卵子受精。

母螳螂一边交配,一边从公螳螂的的头往尾部咬去,一直吃到公螳螂的腹部为止,这时,母螳螂不仅吃饱了,而且体内卵子也充分受精了,可以把获得丰富营养的卵子产下来。

扩展资料

每年7~10月为螳螂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厉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

这种生活中的行为,被解释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经节可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它的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运动,因此,雌性猎食雄性常先吃头,这样可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有利于双方接触成功;

另外,有人认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

从以上种种解释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

查看详细

螳螂的巢有什么特点?

螳螂没有巢穴,只有卵鞘。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千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

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并立即被氧化为醒,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蝗娜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

扩展资料

外形特征: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查看详细

螳螂吃什么食物?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拟态行为

1.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查看详细

昆虫螳螂生活在什么地方?

分布范围: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栖息环境:

螳螂喜欢栖息在杂草或灌木上,也有栖息在树上的。随着龄期的增长,或地上杂草甚少时,则大量转移到树上。螳螂一般在早晚活动取食,喜荫怕热,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常栖息在树冠阴凉处或杂草丛中。秋季气温降低时,早晚多栖息在向阳的树叶上。

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扩展资料

食性: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可捕食各种农林、果树害虫。

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百度百科-螳螂

百度百科-大刀螂

查看详细

螳螂对人类有何危害?

螳螂对人类危害:主要是影响卫生和传播病菌。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有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4 热度: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