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回事?

中毒型痢疾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志贺菌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后[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

什么是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

病因病理

痢疾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1).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2).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3).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4).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慢性痢疾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不彻底或孩子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等病体质较弱所致。这种类型的病儿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病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痢疾的临床症状: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度),腹痛、腹泻、初为模糊壮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中毒性痢疾症状是,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体温常达40度以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

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3000m。小儿按150~/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2).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3).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mg/kg/日,连用5~7日。生大蒜口服。③亦可选用马齿苋、地榆、苦参、地锦草等单方草药煎汤口服,早晚各一次。

(4).针刺: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当于麦氏压痛点部位)。配止泻、曲地、阳陵泉等强刺激,不留针。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具体抗菌药物同上。

(2).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

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的应用,既改善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静滴,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

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

(5).中药:生脉散或枳实注射液,静脉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加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等,或者口服左旋咪唑,或肌注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以加强疗效。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氢化可地松100mg,或5~10%大蒜溶液150ml加强地松20mg及0.25%普鲁卡因1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开。如无条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3)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4)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5)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抑郁、忧思、恼怒过度。(6)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7)患者应注意隔离与卧床休息。(8)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忌辛辣、生冷与油腻的食品。

查看详细

痢疾有什么特征?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泻,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颇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或疫毒所致,临床上分为四型:湿热痢: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治宜清热利湿,调气行血。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症状是发病急骤,身热口渴,腹痛烦燥,里急后重,便下紫色脓血,甚至神志不清,治宜清热开窍,凉血解毒。寒湿痢: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白多红少,或纯白粘液,纳少院胀,精神倦怠,治宜温中操湿,行气消滞。休息痢(慢性痢疾):症状是痢疾时止时发,临床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治宜温中健脾,清热化湿。

第一,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进行隔离和彻底治疗。

第二,切断传染途径: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及水源保护,消灭苍蝇孽生场所。

第三,多饮水,充分睡眠和休息。

第四,在饮食方面,宜吃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如急性期可给予稀饭、酸牛奶等。当病情好转,腹泻基本停止,可给予少渣饮食,如:面片、面包干、烤馒头干、蒸蛋羹等。还可适当吃些新鲜果汁、生苹果泥。另外,少盐饮食,可减少对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肠道,炎症的恢复。主张少食多餐,每日4-6次,限制粗糙纤维食物与强烈刺激性的食品,可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还要限制甜食、鲜牛奶、炼乳、汽水、豆腐等食品,防止肠胀气,限制香蕉、梨等水果,禁食酒类、油炸类食物、冰棍、雪糕及冰镇饮料。

查看详细

细菌性痢疾为什么会恶寒?

病情分析:

急性菌痢如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并发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等)。慢性菌痢发生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指导意见:

建议:肠部溃疡深者可致大量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紊乱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

病情分析:

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经一周左右的治疗大多痊愈,但病人具有下列情况易病程迁延发展为慢性病变:①病人感染为福氏痢疾杆菌;②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③原有营养不良、胃肠道疾患、肠道寄生虫病或肠道分泌性IgA减少等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低下。

指导意见: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

3.保护易感者:口服痢疾活菌苗,如F2a型“依链株”(为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上反复传代的无毒菌株)活菌苗,它不能在肠黏膜层繁殖而不致病,但能刺激肠黏膜产生局部保护性抗体—分泌型IgA,免疫力可维持6~12个月。

病情分析:

细菌性痢疾是有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由于痢疾杆菌作用比较表浅,一般是形成较浅的溃疡,会出现脓血便,脓血便也说明有肠出血,但是大出血很少,因为表浅,没有大血管,也是因为浅,所以不会穿孔。

指导意见:

您还挺好学好问的,这是好事!因为损伤浅,没有大血管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出血,也很少穿孔。

病情分析:

细菌性痢疾是可以见到脓血便的,大便有血或红细胞说明肠道是有感染所致的出血情况的,肠穿孔一般多见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道病,肠道肿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等,

指导意见:

也就是细菌性痢疾对肠道损害还不致于引起穿孔的可能,所以细菌性痢疾是很少见到肠穿孔的。

查看详细

古代能治疗痢疾吗?

可以见《济生方》。宋以前有肠澼、赤白沃、痢疾变形虫

热利、痢病、下痢(或“痢”)、滞下等名称。《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有腹痛泻次频仍,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等症。后世更明确指出痢疾多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之气,使肠道产生积滞,传导失常所致,当辨其虚实分别论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冻,《医学原理·痢门》谓:“其赤者血分受伤,属于小肠;白者气分受伤,属于大肠。”《明医指掌》:“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在临床上,实证宜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为法。邪盛正虚者,宜祛邪扶正,兼用行血调气,此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虚证当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痢疾又可分为多种,按不同的病因、症候(包括症情轻重和病程以及下痢之色),大致有暑痢、湿热痢、风痢、疫痢、气痢、毒痢、热痢、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奇恒痢、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多种,中医所说之痢疾,既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痢疾,也包括阿米巴痢、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其他一些肠道感染、中毒等引致的肠道传化、吸收功能失调的疾病。

黄芩、黄柏、炒地榆、炒仙鹤草各15克,炒山楂、炒麦芽各30克,车前草10克,白术30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完。主治菌痢。●炒白术、炒山药各30克,赤石脂20克,罂粟壳10克,车前子(包煎)15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主治菌痢。●石榴皮、地榆各5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主治菌痢

查看详细

常见的治疗细菌性痢疾方法有哪些?

细菌性痢疾可以采用西医治疗或者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静脉注射抗生素配合抗病毒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缓解脱水呕吐的症状中医治疗服用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凉血益气凉血止痢的中药可以清除肠中余毒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小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18 热度: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