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虚怎么办?

中医治胃气虚

治疗法则:

益气养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四君子汤: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4.5克。本方能甘温益气养胃。(2)黄芪建中汤:黄芪3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3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本方能益气、温中、补虚。

2.加减变化:呕恶欲吐或妊娠恶阻者,用基本方(1)加橘皮10克、法半夏10克,以和胃降气;呕吐痰涎清水者,可加吴茱萸、桂枝各10克,以温中降逆。胸脘不舒,痞塞胀满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以升清降浊,燥湿除满,或用半夏泻心汤,补泻同施;饮食不香,口淡无味者,应加砂仁10克、建曲15克、鸡内金10克、藿香6克以醒胃运脾。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用基本方(2)加良姜15克、香附15克,以温中行气止痛。

(二)外敷药物

1.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用于胃虚痞满。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适用于胃脘虚痛、寒痛者。

(三)饮食疗法

1.金橘根堡猪肚:金橘根30克、猪肚l00~15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四碗煲至一碗半,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肚。本方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2.胡椒酿红枣:红枣5个去核,每个红枣纳入白胡椒二粒,煮饭时,放在饭面蒸熟食之。本法温中补脾,暖胃止痛,用于胃虚疼痛,

嗳气,口淡,痰涎清稀者。施治要点:

(一)“虚则补之”是治疗一切虚证的基本法则,然补益之法,因证而异。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古人又曰:“六腑以通为补。”胃虚证的治疗,除益气养胃之外,常用理气和胃药如木香、砂仁、枳壳、莱菔子、陈皮、厚朴以及消食药神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其目的是“降浊”;浊气降则清气升,气机调和则补药自能发挥作用。即所谓“以通为补”、“以降为补”、“补而不滞”之意。

(二)理气、和胃药大多味辛,性善走散,过用则辛香燥烈,耗伤胃气。故在治疗时,贵在配伍恰当,以补为主,以通为辅。如补中益气汤之用陈皮,归脾汤之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砂仁,皆有此意。另有苦寒败胃之说,苦寒药用之不当,能损伤胃气。但苦寒药其性苦降,符合胃的生理特性,所以,胃虚之证,短期、小量加用苦味药物,反能起健胃作用。

(三)脾胃属土,互为表里,其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其司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之职。当胃气虚时,脾气亦虚,所以脾胃气虚常常并见。治疗时当补脾益气,辅以消导之品,可用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之类。此外,胃气虚弱时,胃失和降,气滞不行,易挟杂宿食、痰饮、密血等证,治疗时尤当细辨。

在中医的角度来讲[52石斛网www.52shihu.com],脾胃一家,胃气虚脾气也会不足,所以健脾胃的调理方针是对的。但中药药效本来就比较慢,所以建议您要有耐心。

胃气虚就需补胃气。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损胃。可多食益气食物,如花生、核桃、山药、地瓜、马铃薯等。可令您更快地解决胃气不足的问题。

食疗方法可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芡实15克熬粥,在上午7:00服用,可补益胃气,对您极为有益。坚持服用即可解决胃气虚的问题。

按以上所说去做再配合医师所开的药物进行调理,即可较快地解决您胃气虚的问题。

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胃气虚就是需要补脾胃的,治疗虚证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吧。。不能坚持什么样的药物都是没有用的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有胃脘隐痛或痞痛,按之觉舒,不思饮食,食后胀甚,时作嗳气,口淡不渴。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

可用补中益气汤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加减】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论】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胃气虚,消化能力弱,常中脘胀满,不思饮食,胃内容物久未排空。

「酵素」消化食物所需时间,决定於1.胃内温度、2.胃酸酸度和3.胃蠕动的速度三种因素。

要保持胃内有适当温度,便要戒食生冷,弄膳加姜,饭后散步。

要保持胃酸酸度,便不要餐前餐后饮进大量汤水,弄膳加醋,避吃碱性食物如粽子面条。

要保持蠕动功能,便不要吃得太饱,进食时不要紧张和不开心,饭后搓揉肚子。

中气虚怎么办?

中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少气懒言、舌淡脉虚等症状,可以选择中医来治疗,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等方药,平时适当运动,多吃点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熬夜。

查看详细

什么症状算气虚?

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查看详细

五脏气虚有什么表现?

气不足则血无力,五脏也会没精神。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根源于气,中医认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意思是说,气是决定人生死的基本物质,人体内的气机只有有条不紊地积聚、发挥作用,人才得以生存。因此,体内气旺则健康,一旦失去了气,人就失去了生命。气在人体中运行,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和气化的作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所以,气是人存在的根本。气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就是说,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人体的气化作用变成红色的液体,就叫做血。气推动着血液在人体内循行不息,当一身的气不足时,血液就无法滋养、濡润人的脏腑、形体、感官,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形成气虚体质。气虚体质者以全身之气不足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气息微弱,脏腑功能低下,适应能力较差,不耐风邪、寒邪、暑邪,易患感冒和内脏下垂等疾病。而且一旦感冒或生病,持续时间较长,恢复也慢。由于气息微弱、呼吸短促,气虚体质者一般“懒”得说话。气虚体质者的,五脏中某一脏的气血不足都有具体体现,下面我向大家做具体介绍。心气虚心主血脉,其面在华。心气虚则血不足,气虚体质者面色萎黄或淡白。心主神明,人的七情六志都由心所主统,所以气虚体质者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精神不振的现象,性格较内向。心为脏,小肠为腑,两者在五行中都属火,心与小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心气虚则气血推动无力,小肠易腹胀或便秘。肺气虚肺主气。肺气虚,气虚体质者气息低弱,并且气短,说话语音低。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寒邪、风邪最易通过口鼻、皮毛侵入人体,所以气虚体质者易患感冒和哮喘。肺为脏,大肠为腑,两者在五行中都属金,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肺气不足,气虚体质者易便秘或者腹泻。肝气虚肝开窍于目。肝气虚,气虚体质者易出现目眩、视物昏花现象,并且目光少神。肝为脏,胆为腑,两者在五行中都属木,肝与胆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主疏泄,如果气血不足,气虚体质者易情绪不稳定,并且胆小不敢冒险。

查看详细

气虚是什么原因?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多到户外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太大的思想压力,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可以的去想一些事情,平时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做梦是很正常的,但如果长期的做梦,严重影响到睡眠质量应该引起重视了,多梦是失眠的前兆,心气虚的表现,一方面应该调整自己的压力,避免太大的心理压力,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多和亲人朋友们聊聊天,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必要的时候建议中药调理,养心安神

查看详细

中医说的气虚失运是什么?

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手,机,下,载(热,心,医,生)应,用,了解更多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7 热度: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