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有什么区别?

洪山菜薹复属于红油菜。洪山菜制薹的个头比普通菜薹大上好几倍,紫茎肥硕浑圆,极有弹性,打结都不成问题,口感甜脆!

有句吟颂洪山菜薹的诗云:“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即洪山菜薹。意思是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和宝通寺钟声能够听到的地方,产出的洪山菜薹,味道才地道。

后经专家考查发现:宝通寺原种区的土壤里有一种特殊的碱性灰潮土,土壤里还含有很多微量元素。此外[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原种区还存在着一种“小气候”。所以,您可以刮地皮,搬走那里的土壤,却无法搬走那里的空气、气候、灌溉水等资源。洪山菜薹也因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再加上传统的种植方法,更是使洪山菜薹成为盛名不衰的千古名菜。洪山菜薹大雪后抽薹长出的花茎,口感最佳。如果您腊月前后来武汉,正是吃洪山菜薹的绝佳时节。

附图:正宗洪山菜薹

菜薹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怎样的?

1.温度

菜薹不同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种子发芽的适温为25~30℃,叶片生长的温度稍低,约20~25℃,在此温度范围内,菜薹发育较快,只需10~15d便可收获,但菜薹细小,质量不佳。菜薹形成期以15~20℃左右(日温15~20℃,夜温10~15℃)最适宜。菜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月均温3~28℃条件下都可栽培,在昼温为20℃,夜温为15℃,菜薹发育良好,约20~30d可形成质量好、产量高的菜薹。但温度在20℃以上时生长缓慢,30℃以上则生长较困难,在25℃以上发育的菜薹质量低劣。菜薹冬性较弱,很容易满足春化低温需要而抽薹开花,气温过高严重影响花粉发育和受粉,采种量减少。温度影响抽薹快慢,低温促进现蕾开花,但是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

2.光照

菜薹属长日照植物,多数品种对光周期的要求不严格,其长短对菜薹的抽薹开花影响不大。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作用,菜薹生长细弱,产量降低,品质差。

3.土壤

菜薹对土壤要求不很严格,只要肥水解决了就能获得高产,一般以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丰富的壤土或沙壤土较好,同时也要注意到菜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次浇完水后,要进行松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防止土壤板结,以利于植株生长。

4.水分

菜薹根系浅,主要分布在深3~10cm土层中,吸水力弱,但植株耗水多,需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水分与菜薹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早熟品种更需保证前期肥水的供给,如此期长时间干旱,则将导致提早抽薹,并使菜薹品质下降;而水分过多,田间积水,植株虽较耐湿,也易引起烂根。

5.养分

菜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吸收氮、磷、钾之比为3.5:1:3.4。每生产菜薹需吸收氮2.2~3.6kg、磷0.6~1.0kg、钾1.1~3.8kg。追肥时一般多以氮肥为主,但磷、钾肥后期需求明显,也可酌情加施磷钾肥。菜薹是需氮量高的作物,氮素对菜薹的生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氮肥的效果和增产效应与肥料品种和用量有关。徐跃进等(1997)对不同氮素水平和密度条件下3个紫菜薹品种(系)的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午休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以及比叶重与光合速率成正相关,增施氮肥和降低密度有助于提高光合速率。吴朝林等(1993)研究了紫菜薹对磷的吸收与利用,试验结果表明,紫菜薹在莲座叶生长期磷吸收量较少,进入主薹生长期后磷吸收量较大幅度增加。但以子薹生长期磷吸收量最多。全植株含磷量平均为植株干物重的0.18%,在植株各部分中,以薹含磷量较多,叶和根含磷量较少,主薹单位干重含磷量比叶、根高70%以上,而子薹含磷量比叶、根高80%以上。菜薹生长期短,生长量大,需肥多,但对高浓度的土壤溶液忍耐力弱,因此,基肥需充分腐熟,追肥要勤施、薄施。姚建武等(2002)的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绿菜薹的硝酸盐积累存在较大差异,在鉴定的品种中,四九油青、迟花29号和2号迟菜心硝酸盐积累的总体水平较低。

查看详细

菜薹的分类有哪些?

一、植物学分类

在植物学分类上,菜薹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按照曾勉和李曙轩(1942)、毛宗良(1942)的分类,菜薹为不结球白菜的一个变种:即isL.ssp...et.Lee,其染色体数2n=2x=20。

曹寿椿、李式军(1982)根据不结球白菜的形态特征,将不结球白菜亚种分成6个变种(),菜薹是其中之一,var..(var.亦并入其中)。菜薹植株开展或半直立;叶片绿色或紫红色,叶卵圆或近圆形,叶缘多为波状或有不规则钝锯齿,基部全缘或深裂;叶柄较长,有的具有狭叶翼;花茎叶为卵圆至披针形,具有短柄或无柄;叶柄、叶脉和花薹为绿色或紫红色,故分为绿菜薹和紫菜薹两种类型。

紫菜薹叶柄和花薹基部多为紫色或淡紫色,此类代表品种多集中在湖北和四川省两地,如成都尖叶红油菜薹、宜宾摩登红、自贡二衣子和武汉紫菜薹等;绿菜薹的叶色和花薹色主要为绿色或绿白色,此类代表性品种多集中在广东、广西和上海等地。其代表品种有番禺黄叶早心、60天特青、全年心、70天特青、青柳叶菜心、青梗中心、桂林扭叶早菜心和桂林晚熟扭叶菜心等。

二、按熟性分类

(一)绿菜薹

菜薹中的绿菜薹俗称“菜心”,其花茎、叶片均为绿色或黄绿色。腋芽萌发力因品种和栽培季节而异,一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萌发力。总的来说绿菜薹的生育期较短,依成熟期不同分为早、中、晚熟品种。在中国南方地区已实现品种配套,周年生产供应。张衍荣(1997)按熟性将绿菜薹品种分为三类。

1.早熟类型

夏季或夏秋栽培,生长期28~50d,植株直立,基生叶4~6片,菜薹较小,腋芽萌发力弱,以收主薹为主,植株耐热,对低温敏感,温度稍低就容易提早抽薹。品种有广州四九菜心,桂林、柳州早菜心,四九心-19号,全年心,及近年选育成的油青四九、黄叶早心、青柳叶早心、石牌油叶早心、早优1号、早优2号、20号菜心、50天特青等。

2.中熟类型

秋季或春末栽培,生长期50~60d,植株半直立,基生叶6~8片,菜薹较大,腋芽有一定的萌发力,主、侧薹兼收,以收主薹为主,菜薹质量好,植株对温度适应性广,耐热性与早熟种相近,遇低温易抽薹。品种有广州青柳叶菜心、柳州中菜花、60天、新选60天、中花杂交菜心、黄叶中心、青梗中心、青柳叶中心、宝青60天、60天特青等。

3.晚熟类型

冬春栽培,生长期60~90d,植株直立或半直立,基生叶10~16片,薹粗大,腋芽萌发力强,主、侧薹兼收,采收期较长,菜薹产量较高,植株耐寒不耐热。品种有广州三月青菜心、大花球菜心、广西柳叶晚菜花、迟心2号、迟心29号,油青迟心、70天特青等。

(二)紫菜薹

紫菜薹的花茎、叶柄与叶脉均为紫红色,叶片浓绿或稍带紫红色。腋芽萌发力强,可连续多次收获。按成熟期亦可分为早、中、晚熟三类品种。

1.早熟类型

这类品种冬性弱,抽薹早而快,生育期短,从播种到开始采收天数45~70d,薹多而细,采收期相对集中。植株相对耐热,不耐寒,抗病性强。在长江流域,可以作夏秋栽培和早秋栽培。一般在立秋前后播种,处暑前后定植,10月至11月采收。代表性品种有南京紫菜薹、成都尖叶子红油菜薹、长沙阉鸡尾、武汉十月红1号、华红1号、华红2号、红杂50、红杂60等。

2.中熟—中晚熟类型

此类品种植株表现较耐寒,冬性强,从播种到采收80~120d,菜薹肥嫩,品质好,产量高。一般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定植,11月中下旬到第二年2月采收。这种类型的种质资源较多,如,武汉市的胭脂红、十月红2号,武昌大股子,四川的成都二早子红油菜,湖南的湘红2号、湘潭大叶红菜、阴花红油菜等。

3.晚熟类型

此类品种耐热性较差,耐寒性强,冬性强,抽薹迟。长江流域在冬季到来之前播种并定植、露地越冬直至第二年2月以后气温开始回升时抽薹、采收,熟性在120d以上。这类品种腋芽萌发力较弱,侧薹少,品质较差,产量较低,现在少有栽培。代表性品种有武汉迟不醒、信阳红菜薹、长沙迟红菜等。

三、按食用器官分类

菜薹以主薹和侧薹供食。大部紫菜薹品种主薹退化或占产量很少一部分,主要以侧薹组成产量;少数紫菜薹品种和大多数绿菜薹品种主薹肥大,主薹为主要的产量组成部分,侧薹则很少。

(一)主薹类

此类品种主薹肥大、明显粗于侧薹,薹粗2.5cm以上,占产量主要部分,腋芽发生少,即侧薹少,一般2~4根,如四川阴花红油菜薹。

(二)侧薹类

植株主薹退化或不退化,不退化者主薹直径与侧薹差不多,主薹腋芽发达,侧薹发生多,一般有8~20根薹,薹粗在1.0~2.5cm之间。根据薹生叶在菜薹总鲜重占的比重不同又可分为多薹叶类型和少薹叶类型,如湖南品种薹生叶重占菜薹鲜重的50%左右,薹生叶幼嫩,和薹茎同为主要食用部分;少薹叶类型的薹生叶细少,以菜薹茎为主要食用部分,薹生叶仅起点缀作用,如武汉十月红等。

四、紫菜薹按地方品种的原产地分类

由于自然气候、各地消费习惯的差异和当地种植者长期的选择,紫菜薹品种有了明显的地区分化。吴朝林等(1997)将紫菜薹分为三大品种群,而其他品种多从这三大品种群衍生而来,并认为紫菜薹种质资源有武汉、长沙、成都3个原产中心。

(一)四川品种群

四川紫菜薹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那里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5℃以上),春季少雨,夏季较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5~26℃,比长沙、武汉低3~4℃。因此,四川品种群与湖北、湖南品种比较既不耐热,也不耐寒,喜温和气候。该品种群植株开展度较小,叶全缘,叶片暗绿色,叶柄和薹外皮暗紫色,菜薹肉质白色、疏松、有苦味,侧薹发生集中,薹生叶较小但叶数多(5~8片)。四川品种群品种多,类型丰富。代表品种有:早熟品种尖叶子红油菜薹,中晚熟品种二早子、阴花红油菜薹、宜宾摩登红等。

(二)湖南品种群

湖南品种群主要集中在长沙和湘潭两地。两地属中亚热带江南丘陵气候区,冬冷夏热,春季多雨;最冷月平均气温4℃,冷空气易聚集,极端最低气温低;7月平均气温高达29℃,且酷暑期长。因此,本品种群中有耐热、耐湿和耐寒的特点,抗逆性普遍比四川品种群强。植株生长旺盛,开展度较大,叶片绿色带红,叶裂片少,叶面光滑,叶柄和薹外皮为红色,无蜡粉或有少量蜡粉。菜薹肉质浅绿色或白色,无苦味,薹生叶占菜薹鲜重的50%左右,薹生叶大而窄长、质嫩,叶柄短。代表品种有阉鸡尾、长沙中红菜、长沙迟红菜和湘潭大叶红菜等。

(三)湖北品种群

湖北菜薹起始于武昌洪山,其他地方的品种均由洪山菜薹衍生而来。武汉处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在紫菜薹三大产区中冬季气温最低,1月平均气温仅2.9℃,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0.9℃。本品种群的品种耐寒性强,植株开展度大,叶紫绿色,叶片基部裂刻多,大部分品种菜薹主茎退化,侧茎发生不集中,采收时间长。菜薹肉质致密,浅绿色,味甜、品质佳,薹生叶小而少,薹叶在薹鲜重中占比例小。代表品种有大股子、胭脂红和20世纪70年代选育出的十月红等。

查看详细

菜薹的细胞工程研究有什么作用?

组织培养是细胞工程的基础,要进行菜薹的组织培养,必须首先建立菜薹的快繁体系。陈卓斌等(1998)以菜薹雄性不育株的幼嫩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了菜薹的快繁体系,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试管苗。何晓明等(1997)对菜薹茎尖培养的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发现以MS+BA2mg/L为播种培养基时,茎尖繁殖系数明显高于MS无激素培养基,说明无菌苗播种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和含量可影响菜薹的茎尖繁殖速率。但在实际应用中,菜薹的离体培养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张广辉等(2003)对菜薹子叶离体芽进行诱导,当BA为2mg/L和KT为1mg/L时,菜薹子叶愈伤组织分化频率是70%。苗龄为5d和6d时,芽最高分化频率为55%和10%。采用4d苗龄的外植体,AgNO3浓度为1~6mg/L时芽分化频率均达70%以上,以4mg/L时为最高达85%,且每个植体产生芽数增多。

廖飞雄等(2003)研究了激素组合和热激处理等对茎尖培养的影响,研究发现BA、NAA不同浓度组合对茎尖增殖苗的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二因子正交组合设计,拟合了回归方程:y=1.89+0..377x2+0...(R=0.8576*)。在该试验的各个组合中,综合增殖率和苗的质量,当BA浓度大于0.8mg/L,NAA浓度小于0.5mg/L时可有较满意的培养和增殖效果。外植体放置方式影响茎尖增殖,斜插增殖比高达3.58,形成簇芽的比例高;平放次之,倒插出现严重的玻璃化,不能正常增殖;正插的玻璃化程度最低。热激处理可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状体的形成,45℃2h的热激处理可以促进茎尖的增殖;处理2h会引起少量茎尖死亡,但茎尖总的增殖明显高于对照,并且不同耐热性品种对热激处理时间和强度的反应也不一样。

查看详细

菜薹有哪些营养成分?

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中以花薹及其嫩叶供食的一个变种,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isL.ssp.ar..(或var.),别名菜心。染色体组AA,染色体数2n=2x=20。菜薹原产中国,且为中国特产蔬菜。

菜薹分为绿菜薹和紫菜薹两种类型。菜薹花茎柔嫩,营养丰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分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每100g绿菜薹食用部分,含水分91.3g、不溶性纤维1.7g、蛋白质2.8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4.0g,胡萝卜素960μg、核黄素0.08mg、尼克酸1.2mg、维生素C44.0mg,还含有钾236.0mg、磷54.0mg、钙96.0mg、镁19.0mg、钠26.0mg、铁2.8mg、锌0.80mg。每100g紫菜薹可食用部分,含水分91.1g、不溶性纤维0.9g、蛋白质2.9g、脂肪2.5g、碳水化合物2.7g、胡萝卜素80μ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9mg、维生素C57.0mg,还含有钾221.0mg、磷60.0mg、钙26.0mg、镁15.0mg、钠1.5mg、铁2.5mg、锌0.90mg。菜薹的食用方法很多,无论是素炒、荤爆,或用开水烫后做凉拌菜,风味皆鲜美。

绿菜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地区,一年四季可以栽培,尤以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栽培最盛。目前,绿菜薹在江南地区也为普遍食用的大众蔬菜,在东南亚一带亦有广泛栽培。

紫菜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多作为秋冬蔬菜栽培。在中国其他地区,紫菜薹的生产面积较小,消费量也较少。不过,近年来作为稀有蔬菜在上海、北京等地已有少量栽培,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中国菜薹种质资源虽比较丰富,但搜集和保存工作还不够深入,目前全国已收集和保存的菜薹种质资源仅约200余份。

查看详细

菜薹的生长发育周期是怎样的?

菜薹的生长发育周期又可分为种子发芽期、幼苗期、叶片生长期、菜薹形成期和开花结荚期五个时期。菜薹一生经历的时间因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1.发芽期

自种子萌动至子叶展开为发芽期,一般约需5~7d。土壤细碎,水分充足是齐苗的保证。

2.幼苗期

自第1真叶开始生长至第5真叶展开为幼苗期。绿菜薹的幼苗期一般历时14~18d;紫菜薹幼苗期历时15~20d。

3.叶片生长期

从第6真叶开始生长至植株现蕾。绿菜薹的叶片生长期一般为7~21d;紫菜薹的叶片生长期为15~25d。此时期主要表现为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增长,而植株重量和叶面积大小与花茎重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叶数和生长时间长短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早熟品种,如四九心-19号菜薹,在较高的温度(25~30℃)和充足的肥水条件下生长快,有8片叶左右就开始抽薹开花,生长量大,产量高,但它对低温敏感,在15℃以下播种,25d左右,有6片叶就可以抽薹开花、花茎细小,商品价值差。过密和干旱亦促进上述现象的发生。迟熟品种,如迟心2号,要求有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正常抽薹开花,高温(25~30℃)下,只长叶而迟迟不能开花,迟菜心发育慢,一般要有10片叶以上才能现蕾抽薹,生长期长,株型大,产量高。

4.菜薹形成期

从现蕾到菜薹采收为菜薹形成期。一般绿菜薹历时14~18d,紫菜薹历时40~60d。植株在幼苗期或叶片生长期分化花芽,花芽分化早晚因品种与播种期不同而异。花芽分化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光照长短也无明显影响。如武昌早熟品种于8月14日播种(气温在25℃左右),播后30d,大部分植株已分化花芽。种子经0~12℃春化处理5d以上能提早现蕾。花芽分化是菜薹发育的开始,过早或过迟花芽分化对菜薹形成不利。现蕾以前以叶片生长为主,菜薹发育缓慢;现蕾后,菜薹加速生长,节间迅速伸长和增粗。菜薹形成期的长短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在适宜条件下,有些品种主薹采收后还能抽生侧薹,侧薹采收多少因品种、栽培季节及栽培条件而异。

5.开花结果期

初花至种子成熟,约需50~60d。菜薹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下一代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李锡香等(1995)就紫菜薹种子大小和种皮颜色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以及紫菜薹植株的熟性、株平均薹数、单株薹重、单位面积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粒种子的简化活力指数、植株平均薹数、薹重及单位面积的薹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小粒种子,而且,大粒种子植株现蕾比小粒种子早4~5d,但种子大小对发芽势、发芽率无影响;深褐色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深红色和灰褐色种子,但种皮颜色对植株熟性,每株平均薹数、薹重,单位面积薹产量没有影响。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18 热度: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