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吃多了有什么不好?

没什么不好

酱油具有防癌功效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或麸皮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曾经有人报道日本人胃癌发病率是因为日本人爱吃酱油的缘故。后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报告就否定了这一说法。科研人员给老鼠喂致癌物亚硝酸盐,同时又喂酱油,结果发现酱油吃得越多的老鼠,患胃癌的概率越低。

亚洲国家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较低,而这类恶性肿瘤在美国则多见。专家分析,可能与亚洲妇女食用酱油量较欧美国家妇女出30-50倍,吸收了较多的黄酮有关。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依靠新血管输送养分,异黄酮能防止新的血管生成,从而使癌肿的生长受阻。

美国研究人员所作的研究指出,酱油的主要原料大豆中含有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能够有效地抑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而一旦人体的雌激素水平过高就会引起乳腺癌的发生。研究还发现,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提高人体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等作用,对于防治癌症,尤其是对防治乳腺癌有一定作用。另外,酱油中所含的异黄酮可降低人体10%胆固醇,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还可以减缓甚至阻止肿瘤的生长。

新加坡科研人员发现,酱油中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能比常见的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自由基是导致细胞变异的代谢产物。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一品脱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酱油能不断地消灭自由基,不像维生素C和E在消灭一定份量的自由基后就停止了。

酱油不但不是致癌物,而且还有抗癌作用。当然,科学家研究都是以酿造酱油作为研究对象的。酿造的酱油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备防癌抗癌的效果。一些私人勾兑的劣等酱油是千万不能吃的。

原因:酱油致癌。酱油致癌,是指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含有4-甲基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酱油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况且,不是所有酱油都含有4-甲基咪。

即使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且所食用的酱油含有4-甲基咪,也要看含量和食用量才能说能否致癌,黄曲霉毒素是人类致癌物,也没有说只要食用黄曲霉毒素就致癌,而是制订了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也就是说,谈任何生物学作用包括好的治疗作用和坏的伤害作用,都离不开摄入量,不能不考虑食用量,单纯说生吃酱油会致癌。

健康的吃酱油:

1、注意酱油加进菜肴的时间。专家建议,要注意酱油加入菜肴的时间。烧鱼、烧肉,酱油要早点加;炒青菜等一般的炒菜,最好在菜肴即将出锅前加进少许酱油,这样可以避免锅内的高温破坏氨基酸,并且酱油中的糖分也不会焦化变酸。

有些人不在菜肴烹饪时,把酱油加在锅里,而喜欢将菜肴起锅后,再直接加进酱油。这样做必须用质量较高的、细菌总数达标的酱油才行,最好不要使用不能直接入口的烹饪酱油;

2、服药时不宜食用酱油。生病吃药是人们养成的习惯,但是在服药的时候,尽量就不要食用酱油了,特别是服用一些治疗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更不应该食用酱油,容易造成恶心、呕吐的发生。这是因为酱油会和药物相排斥,对于调节身体有较大的影响,希望大家要注意;

3、预防酱油发霉。酱油属于发酵的食材,容易发生变质,那么在生活中,预防酱油发霉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发霉的酱油不能食用,要及早地将其丢弃,另一方面[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可以使用完后,将其的盖子盖紧,避免细菌进入到酱油中。

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滴几滴白酒,对于保存酱油有较好的作用,这样对于预防酱油发霉也有很好的作用。

酱油中盐分比较大,过多的食用的话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顺畅,很多都是化学成分配制而成的,所以除了适当的调味外,少用酱油。

酱油吃多了还会导致皮肤颜色变黑,特别是长痘或是毛孔粗大的人,长期吃酱油后痘痘疤痕加深。

酱油最好不要生吃,凉拌菜里加酱油的话可以用油加热一下,直接倒进去生食,会引发食道问题,而且吃过多酱油会让牙齿发黑。

大部分人炒菜时都离不开酱油。它不仅能给菜肴加色,还能添味。酱油有烹调用和佐餐用之分,但很多人在购买时都不太注意选择,家里往往只备有一种,不管炒菜还是凉拌菜都用它,很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

烹调酱油一般分为风味型和保健型两种。前者如麦香酱油、老酱油、北京生抽王酱油等;后者则有无盐酱油(不含钠,但有一定咸味,适合肾病患者食用)、铁强化酱油、加碘酱油等。这几种酱油在生产、贮存、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因卫生条件不良而造成污染在所难免,甚至会混入肠道传染病致病菌。而它们在检测时,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又比较低,所以,一瓶合格的酱油中带有少量细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有实验表明,痢疾杆菌可在酱油中生存2天,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能生存23天,伤寒杆菌可生存29天。还有研究发现,酱油中有一种嗜盐菌,一般能存活47天。

人一旦吃了含有嗜盐菌的酱油,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还会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为了安全着想,酱油最好还是熟吃,加热后一般都能将这些细菌杀死。

如果想做凉拌菜,最好选择佐餐酱油。这种酱油微生物指标比烹调酱油要求严格。国家标准规定,用于佐餐凉拌的酱油每毫升检出的菌落总数不能大于3万个,即使生吃,也不会危害健康。

尽管酱油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达17种氨基酸,还有各种B族维生素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但它的含盐量较高,平时最好不要多吃。酱油的含盐量高达18%—20%,即5毫升酱油里大约有1克盐,除了调味以外,主要是为了防止酱油腐败变质而添加的。患有高血压、肾病、妊娠水肿、肝硬化腹水、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人,平时更应该小心食用,否则会导致病情恶化。

临床中经常有人询问,皮肤受伤后吃酱油会不会让伤口变黑,留下疤痕?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皮肤是否会留下疤痕,主要取决于损伤的深浅度、细菌感染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酱油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与组织修复没有直接关系。其中的色素是食用色素,摄入体内后也不会被输送到皮肤。因此,受伤或做过整容手术的人,不必忌食酱油。

蚝油是什么东西、和酱油有多大区别?

蚝油不是油质,而是在加工蚝豉时,

煮蚝豉剩下的汤,此汤经过滤浓缩后即为蚝油。它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调味佐料。

酱油又称酱汁,豉汁等,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曲、发酵等程序配制而成,咸鲜味,气味醇香。酱油用于烹饪各种菜肴,制作罐头、酱菜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酱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两种:老抽较咸,主要用于提色;生抽主要用于增鲜。

拓展资料:

蚝即蚝豉,又名牡砺。属贝壳动物,形如淡菜。牡蛎广东称蚝,福建称蛎。浙江称蛎黄,北方称海蛎子,蛎肉鲜美,营养丰富。可鲜食,加工干制即成蛎豉,还可制罐头、蚝油、蚝粉等。我国北方沿海及广东均有生产,有人工养殖和天然生长两种。北方生产的个头小,广东生产的个头人。生产季节一般在十二月到来年三月份左右。

食用方法及保管:在炖肉、炖鸡及红烧鸡、鸭、鱼等食物时,加入蚝油佐味,更加鲜美可口。由于它们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营养价值也高。

蔬菜蘸酱——蚝油甜酱的做法

首先把准备好的一些蔬菜洗干净,然后分别切开。下面炒酱。

主要原料是甜面酱,蚝油。先切一点葱末,点火上锅,倒一些油,放入葱末炒出香味。接着,将准备好的甜面酱倒入锅中,多少依吃饭的人数而定。持续翻炒。

酱炒热后,烹入少量料酒,继续翻炒,待料酒挥发。

这时需要加入一些水,但不要加得太多。酱再次开了以后关小火,此时就要加蚝油了,蚝油可以增加酱的香味,使口感更加润滑。然后再放入两小勺白糖,好了,开大火烧滚,酱起泡之后就可以出锅了!

很简单,这样一碗香喷喷的蚝油甜酱就做好了,用这种经过加工的甜酱蘸蔬菜吃,可比光蘸甜面酱要可口多了哦!

蚝油牛柳

烹调类别:炒菜

食材类别:牛羊肉

味道: 咸鲜

菜系: 沪菜

材料:   牛里脊肉,苏打粉,黄酒,鸡蛋,糖,淀粉,水,生抽王,上浆,蚝油,味精,酱油,胡椒粉,湿淀粉,上汤,葱,姜,黄酒。

做法:

1将净牛里脊肉切成柳叶薄片,用苏打粉、黄酒、鸡蛋、糖、淀粉、水和少许生抽王拌和上浆,掺一些花生油搅匀待用。将蚝油、味精、酱油、胡椒粉、湿淀粉、上汤拌和成味汁。

2将上浆牛肉片撒入三成熟的油锅内,滑至成熟,倒出沥干油。将葱、姜入锅煸香,倒入牛肉片,烹黄酒,用拌好的味汁勾芡,在旺火上翻炒几下,迅速装盘即可。

蚝油凤翼

材料:鸡翅膀12只、清水1杯、香油少许、油菜数棵、(A)料:葱2根、姜3片、蒜头2颗(B)料:酱油、糖、酒、蚝油适量

做法:

1、鸡翅膀加入(A)、(B)料略腌

2、用2大匙油将已腌泡过的鸡翅炒至变色且无血水流出(吃起来才不会有腥味)。

3、腌泡过的(A)、(B)料加入1杯清水,倒入和鸡翅同烧,烧至汗浓稠,熄火。

4、用滚水氽烫油菜(油菜如太大可对半切)捞出,排列于盘边,鸡翅再分别置于盘中,最后淋上锅中之酱汁及数滴香油,即可上桌。

酱油营养功效:

有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

查看详细

酱油的一级和三级有什么区别和用法?

酱油的一级和三级的区别是氨基酸态氮含量的不同。一级比三级的含量要高。

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

按照我国酿造酱油的标准,氨基酸态氮大于等于0.8克/100ml为特级;大于等于0.7克/100ml为一级;大于等于0.55克/100ml为二级;大于等于0.4克/100ml为三级。

用通常的说法,一级酱油的味道要比三级的酱油好,食用起来味道更加鲜美,因而价格也比三级酱油要贵。而在用法上面基本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作为调味料使用。用量也是根据个人口味,因人而异。

扩展资料

挑选酱油的方法

一般来暗示优质酱油的颜色应呈红褐色、棕褐色、有光泽而发乌,所以我们首先就要观察酱油的外观。

然后摇摇酱油瓶子,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同时查看酱油沿瓶壁流下的速度快慢,优质酱油由于浓度很高、粘性较大、流动慢,劣质酱油浓度低,像水一样流动较快,而且优质酱油瓶底不应有沉淀物或染物,这是挑选酱油的时候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最后我们还应该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闻着有股似焦糖般的异味,尝起来则有些苦涩,这样的酱油说明很差,是不能进行购买的。

百度百科-酱油

查看详细

酱油和老抽是一样的吗?

酱油是生抽和老抽的总称,可以说老抽是属于酱油的一种,有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酱油是我们厨房里、餐桌上少不了的调味品。然而许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老抽,什么是生抽?它们怎么使用,做菜时,老抽生抽无所谓,随便放一点。要做出有特色的菜肴,老抽和生抽一定要分清,知道老抽和生抽各自的特点及怎么使用。

生抽和老抽都是经过酿造发酵加工而成的酱油。

●生抽

颜色: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做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较咸。

用途: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故做一般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生抽的制作:生抽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人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

●老抽

颜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

味道: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

用途:一般用来给食品着色用。比如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老抽的制作:老抽酱油是在生抽酱油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酱油。其产品质量比生抽酱油更加浓郁。

●生抽和老抽的鲜味

酱油的鲜味取决于氨基酸酞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按照我国酿造酱油的标准,氨基酸酞氮>0.8g/100ml为特级;>0.7/100ml为一级;>0.55/100ml为二级;>0.4/100ml为三级。但是,并不是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就越好。因为配兑酱油的氮基酸酞氦也很高,或者是有一些不法的供应商在里面加了很多鲜味剂,氨基酸也很高,但这并不等于是很好的酱油。

●辨别生抽和老抽

看颜色:可以把酱油倒入一个白色瓷盘里晃动颜色,生抽是红褐色的,而老抽是棕褐色并且有光泽。

尝味道:生抽吃起来味道比较咸;老抽吃到嘴里后,有一种鲜美的微甜。

查看详细

在古代酱油叫什么?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料,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酱油的词源: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酱油的前身。酱油在宋代已被人们接受: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09 热度: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