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野外找猪苓?

野生猪苓呈不规则块状,药农们常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分为“猪屎苓”和“鸡屎苓”。猪屎苓的特点是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有椭圆形的像土豆,或长形的略扁而弯曲,或分枝样像生姜。它们集聚在一起生长,称之为一“窝”或一“坑”。每窝少者几千克,多者可达40kg以上。鸡屎苓块小,分布均匀,大小基本相等,每窝少者0。25kg以下,最多也不超过5kg。其共同特点是外表面呈黑褐色,似煤块样,但无煤样光泽。表面粗糙,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整体有皱缩,体坚而实,断面呈白色或黄白色。

野生猪苓生于茂密的森林地下,除了产生子实体的短暂时间之外,多数情况下没有地上部分作为标志,因而给野外采挖带来了一定困难。猪苓多在夏秋多雨季节产生子实体,产生率大约是10%-15%,这是发现猪苓的最佳时机。应选择阔叶林或混交林,在纯松林中没有猪苓分布,树种以椴树、桦树、枫树、栎树类、柞树、榛树类等为好。子实体即为猪苓蘑菇,特点是有较大的主干生成,而后反复分枝,上面长满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于地,3-5天后开始变色腐烂,逐渐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褐色[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最后可干缩成为乌黑色。由于猪苓的子实体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点,与其他菌种的蘑菇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干缩成乌黑色,有经验的药农也不难将之辨别出来。野生猪苓一般埋藏较浅者才生长出子实体,在子实体的下方只要除掉盖于表面的腐烂枝叶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猪苓。

生长猪苓的地方土壤肥沃,土层较厚,多为褐色土,土层呈现团块状或疙瘩样,多杂草和灌木丛生,草色表乌而茁壮,但细看其叶尖常发黄发枯,好似缺少水分,如在一些死后老树根的周围则有猪苓的可能性更大。据一些老药农的经验之说,在连续阴雨之后,天气突然放晴时,清晨到高处瞭望,如见某地面似有雾笼罩,此地则可能有猪苓。

约有20%的猪苓暴露于地面,常被多年的树叶覆盖,它本身呈褐黑色,与枯死的树根相仿,所以不易被人发现。但若要用棍棒拨开树叶他细寻找也不难发现。特别是在暴雨之后,有的地主枝叶和浮土被冲走,就更容易找到猪苓。如发现枯叶中有被水冲来的猪苓块,则可向来水方向找寻,猪苓可能在此不远,因有树叶杂草等的阻挡,其流动不会太大。

野生猪苓常成对生长,药农们称之为“对窝”。如已经找到一坑后在此不远处还会有第二坑,一般在距原坑的0。3-5m处左右。

猪苓采挖应采大留小,保护资源。采后将留下的部分覆盖上树叶,上面再压上一些土,以利于猪苓的再生长。

猪苓怎样种植可以高产?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蚀等,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市场,近几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地与整地1、选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选择海拔米的阴坡地或半阴半阳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2、整地:选地后顺坡查看详细

古人怎么用猪苓洗头?

猪苓,也叫猪茯苓。是一味药材,《本草纲目》或一些介绍药材的书籍上都可以找到,有时间去看下。另外,古人洗头一般都用淘米水,经济、实惠、效果也不错。查看详细

药材猪苓开什么花是什么叶子呢?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

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试验抗癌。

是真菌,所以不开花,也没有叶子。

查看详细

怎样用苓种进行猪苓栽培?

由于猪苓是真菌营养型,需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栽培时采用方法和天麻相似。

栽前先培育蜜环菌菌材,截锯成60厘米长、10厘米粗的带皮木段,在上边砍3~4行鱼鳞口,用长有蜜环菌的朽树根,或栽天麻用过的老菌材作菌种。挖长宽各7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将木段顺放坑中,分两层,下层3根新木段,2根老菌材。木段(新菌材)与老菌材相间排列,上层5根全为新木段,排放好,填些树枝树叶并覆土填空。在上层木段上堆土10~15厘米。在土温25℃左右,蜜环菌生长快。1~2个月菌材即长好。一窝菌材可供栽两窝猪苓用。

种苓要用土埋好防水分散失,栽时菌材上部的5根可在附近栽一窝猪苓用,下部的5根即在原地栽一窝。一般一根菌材上压放5~8块苓种,将苓种紧贴菌材多菌索处,以利其建立营养关系。菌材间距离8~10厘米,放好苓种填腐殖质土,轻压,不留空隙,松紧适度。覆土10~15厘米,上边再盖一些枯枝落叶,使高出地面。

栽后管理。在山林中栽培,栽后不用管理,不施肥,不浇水,不锄草,保持野生状态。在平原地区,由于北方春季干旱,有时土壤湿度太低。室内箱栽因蒸发量大,可适当灌水或喷水保湿。为使苓种与蜜环菌建立良好关系,栽后不要经常翻看。一般只要菌材本身无其他杂菌,用菌材伴栽的苓窝均能成活。据陕西省汉中地区药材公司李世全等人1981报道,在勉县不同海拔地区布五个点,人工栽培147窝,经观察全部成活,没有空窝。栽培两年后可以收挖,加工方法较简单。去掉菌核外泥沙及蜜环菌菌索,晒干、晾干或烘干均可。一般两千克鲜猪苓可得1千克商品。

查看详细

猪苓的理化鉴别特征是什么?

猪苓的理化鉴别特征:

1、猪苓粉末1g加稀盐酸15ml,煮微沸15分钟,放置24小时,呈胶胨状。

2、猪苓粉末1g加浓盐酸15ml,煮微沸15分钟,放置24小时,不呈胶胨状。

3、猪苓粉末少许,加2%氢氧化钠,放置片刻,不呈胶胨状。

4、猪苓粉末少许,加稀碘酸,溶液不得有蓝紫色或紫黑色出现。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试验抗癌。

查看详细

几月份野生猪苓开花?

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

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

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06 热度: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