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茶是什么?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须夕娜”条云:孩儿茶,又名乌爹土,又名胥失之,其实槟榔汗也。苏继廎先生作《岛夷志略校释》,于“孩儿茶”下注云:此名以见于本书为最早。……这取自一种学名之液汁,梵语名与,孩儿茶殆由后一梵名而得音。因其汁呈绿茶色,故有茶之名。泰米尔语,汪大渊之“乌爹土”,《本苹纲目》之“乌爹泥”与“乌垒泥”皆其对音。泰语名,汪大渊所记“胥失之”为其对音。树高二三十英尺,乔木,印度孔坎海岸、盂加拉北部山地、缅甸皆产之。取此木之心熬煎之,则得浓液,以其干炼之,则成棕色或黑色之土块状,可为医药中收敛剂、制革鞣料、咀嚼槟榔之混合物。《校释》广征博引,考订精详,对中外关系史研究贡献甚大。但此处所云孩儿茶一名以见于《岛夷志略》“为最早”,则是不准确的。《岛夷志略》一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而在此以前,元代不少文献中已有孩儿茶的记载。首先是陈大震的《南海志》。此书为广州的地方志书,作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现存残本。《南海志》卷七《舶货》门,列举当时由广州进口的海外货物,在“药物”项下有“乌爹泥”。其次应该提到的是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这是一部记述元朝宫廷饮食的专门著作,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即至顺元年,1330)。此书卷二“诸般汤煎”中有各种茶(“诸茶”),内有“孩儿茶”,下注云:“出广南”。“广南”指广东,应即指孩儿茶来自海外而言。将孩儿茶列于“诸茶”之中是不妥的,但这是当时流行的观念(见下)。以上两种著作都有准确时间可考,足以说明孩儿茶(乌爹泥)早于《岛夷志略》以前已在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几位元代诗人都在自己作品中提到孩儿茶(乌爹泥)。宋装(1294—1346)《送赵伯常淮西宪副六首》(《燕石集》卷九)的第四首:“常日相陪散马蹄,官曹同事凤城西。别来应忆太禧白,醉后仍须乌迭泥。”作者自注云:“太禧白,酒名。乌迭泥去疾,即孩儿茶,酒后嗜含之。”“乌迭泥”是乌爹呢的同音异译。宋褧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去疾”的药物,而当时人常在“酒后嗜食之”,显然是用来解酒。陆厚《刘仁卿求孩儿茶诗》(《诗渊》第1册)开始叙述各种名茶的生产流传,接着写道:“不意蛮獠有别种,名味迥然异中国。方今泰和通输时,风俗土物信不齐。有茶磊磈类瑿玉,其名译曰乌爹泥。海贾载归不识用,岂知知者谋必中,精研熟和匀脑麝,团团印出云间凤。含者嚼雪通心胸,时复唾地如血红。解愁醒酒有佳趣,生津止咳有奇功。”从此诗可知,孩儿茶来自海外,呈黑色,块状。研细后和龙脑香、麝香拌匀,印成团状,含在口中嚼碎,可以提神醒酒,有生津止咳的功效,嚼后的渣滓吐在地上呈血红色。此诗对孩儿茶的记述很具体,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作者陆厚的状况,除了他是元代诗人之外。杜本《真州贾生索赋孩儿茶》(《皇元风雅》卷三):“吾闻孩儿茶,始来自殊方。古人译其名,和以龙麝香。贾生得妙诀,品制非寻常。清晨持遗我,令我试与尝。……能令齿颊生玉液,却回曲蘖升明光。”杜本诗中所述,与陆厚诗大体相同,孩儿茶与龙脑、麝香拌和,可以生津解酒。杜本(1276—1350)是元代后期名诗人、学者。这些诗篇的出现,说明孩儿茶在元代流行颇广,为文人所喜爱。民间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诸品茶”门有“孩儿香茶”,其法是以孩儿茶、白豆蔻仁、粉草、沉香、塞水石、荜澄茄、麝香、川百药煎、梅花片脑(龙脑之一种)研细,和煮烂的糯米浓汁拌匀,槌打成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作者佚名,一般认为是元代的作品,当然在明代翻刻时可能加上了某些新的内容。书中所载制作方法,比上引陆厚、杜本诗中所述,更为具体。成膏之后,可长期保存,掰成碎块,即可含嚼。值得注意的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门与另一种类书《事林广记》别集卷七“茶果类”中“茶”门有许多相同之处。《事林广记》“茶”门共十四条,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共十七条。两书有十三条内容相同(个别文字有出入)。后者所载“枸杞茶”、“兰膏茶”、“酥签茶”、“孩儿茶”则是《事林广记》没有的。“枸杞茶”、“兰膏茶”、“酥签茶”都见于《饮膳正要》,特别是“兰膏茶”和“酥签茶”,都加酥油,正是元代的特色。比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事林广记》中关于茶的记载,一则可知《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成书显然在《事林广记》之后;二则可以证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将孩儿茶列入“诸品茶”之中,可见《饮膳正要》将孩儿茶列于“诸茶”之中,反映了当时通行的观念,并非偶然。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开放海禁,福建漳州进口的海外货物中有孩儿茶,“每百斤税银二钱”,在各种香药中属于中等偏下(《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商税》)。万历十七年(1589)所定抽税则例中改为“每百斤税银一钱八分”。万历四十三年(1615)“恩减各处税银”,由漳州进口的孩儿茶“每百斤税银一钱五分五厘”。(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孩儿茶一直在进口货物抽税则例之中,可见当时进口的数量一定相当可观。孩儿茶收入药典,似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始。李时珍说:“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其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岛夷志略》记须夕那出孩儿茶。须夕那之地望虽有争议,但必在印度次大陆,则各家均无异议。明代中期以后,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不再往来,故李时珍只说其产于南番爪哇、暹罗、老挝等地。成书时间稍后于《本草纲目》的《东西洋考》,记载哑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出产孩儿茶。但李时珍所说孩儿茶制作方法,显然得自传闻,恐不可信。李时珍又说此物“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使用时研成末,加以其他药物,可治鼻渊流水、牙疳口疮、下疳阳疮、痔疮肿痛、脱肛气热等症(《本草纲目》上部卷七)。似可认为,当时孩儿茶主要已是一种外用的药物了。总之,孩儿茶(乌爹泥)是海外出产的一种药物,元代前期即已传入中国。元代常以此物和其他香料碾细混合加工成块状,用来含嚼,有生津醒酒的功效,颇为流行。到了明代,孩儿茶仍是由海外进口的货物之一,但此时主要已作为外用的药物。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但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其他国家的医学和药物之处甚多。孩儿茶也是一个小小的例证。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须夕娜”条云:

孩儿茶[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又名乌爹土,又名胥失之,其实槟榔汗也。

苏继廎先生作《岛夷志略校释》,于“孩儿茶”下注云:

此名以见于本书为最早。……这取自一种学名之液汁,梵语名与,孩儿茶殆由后一梵名而得音。因其汁呈绿茶色,故有茶之名。泰米尔语,汪大渊之“乌爹土”,《本苹纲目》之“乌爹泥”与“乌垒泥”皆其对音。泰语名,汪大渊所记“胥失之”为其对音。树高二三十英尺,乔木,印度孔坎海岸、盂加拉北部山地、缅甸皆产之。取此木之心熬煎之,则得浓液,以其干炼之,则成棕色或黑色之土块状,可为医药中收敛剂、制革鞣料、咀嚼槟榔之混合物。

《校释》广征博引,考订精详,对中外关系史研究贡献甚大。但此处所云孩儿茶一名以见于《岛夷志略》“为最早”,则是不准确的。《岛夷志略》一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而在此以前,元代不少文献中已有孩儿茶的记载。

首先是陈大震的《南海志》。此书为广州的地方志书,作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现存残本。《南海志》卷七《舶货》门,列举当时由广州进口的海外货物,在“药物”项下有“乌爹泥”。其次应该提到的是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这是一部记述元朝宫廷饮食的专门著作,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即至顺元年,1330)。此书卷二“诸般汤煎”中有各种茶(“诸茶”),内有“孩儿茶”,下注云:“出广南”。“广南”指广东,应即指孩儿茶来自海外而言。将孩儿茶列于“诸茶”之中是不妥的,但这是当时流行的观念(见下)。以上两种著作都有准确时间可考,足以说明孩儿茶(乌爹泥)早于《岛夷志略》以前已在中国文献中出现。

有几位元代诗人都在自己作品中提到孩儿茶(乌爹泥)。宋装(1294—1346)《送赵伯常淮西宪副六首》(《燕石集》卷九)的第四首:“常日相陪散马蹄,官曹同事凤城西。别来应忆太禧白,醉后仍须乌迭泥。”作者自注云:“太禧白,酒名。乌迭泥去疾,即孩儿茶,酒后嗜含之。”“乌迭泥”是乌爹呢的同音异译。宋褧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去疾”的药物,而当时人常在“酒后嗜食之”,显然是用来解酒。陆厚《刘仁卿求孩儿茶诗》(《诗渊》第1册)开始叙述各种名茶的生产流传,接着写道:“不意蛮獠有别种,名味迥然异中国。方今泰和通输时,风俗土物信不齐。有茶磊磈类瑿玉,其名译曰乌爹泥。海贾载归不识用,岂知知者谋必中,精研熟和匀脑麝,团团印出云间凤。含者嚼雪通心胸,时复唾地如血红。解愁醒酒有佳趣,生津止咳有奇功。”从此诗可知,孩儿茶来自海外,呈黑色,块状。研细后和龙脑香、麝香拌匀,印成团状,含在口中嚼碎,可以提神醒酒,有生津止咳的功效,嚼后的渣滓吐在地上呈血红色。此诗对孩儿茶的记述很具体,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作者陆厚的状况,除了他是元代诗人之外。杜本《真州贾生索赋孩儿茶》(《皇元风雅》卷三):“吾闻孩儿茶,始来自殊方。古人译其名,和以龙麝香。贾生得妙诀,品制非寻常。清晨持遗我,令我试与尝。……能令齿颊生玉液,却回曲蘖升明光。”杜本诗中所述,与陆厚诗大体相同,孩儿茶与龙脑、麝香拌和,可以生津解酒。杜本(1276—1350)是元代后期名诗人、学者。这些诗篇的出现,说明孩儿茶在元代流行颇广,为文人所喜爱。

民间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诸品茶”门有“孩儿香茶”,其法是以孩儿茶、白豆蔻仁、粉草、沉香、塞水石、荜澄茄、麝香、川百药煎、梅花片脑(龙脑之一种)研细,和煮烂的糯米浓汁拌匀,槌打成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作者佚名,一般认为是元代的作品,当然在明代翻刻时可能加上了某些新的内容。书中所载制作方法,比上引陆厚、杜本诗中所述,更为具体。成膏之后,可长期保存,掰成碎块,即可含嚼。值得注意的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门与另一种类书《事林广记》别集卷七“茶果类”中“茶”门有许多相同之处。《事林广记》“茶”门共十四条,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诸品茶”共十七条。两书有十三条内容相同(个别文字有出入)。后者所载“枸杞茶”、“兰膏茶”、“酥签茶”、“孩儿茶”则是《事林广记》没有的。“枸杞茶”、“兰膏茶”、“酥签茶”都见于《饮膳正要》,特别是“兰膏茶”和“酥签茶”,都加酥油,正是元代的特色。比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事林广记》中关于茶的记载,一则可知《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成书显然在《事林广记》之后;二则可以证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将孩儿茶列入“诸品茶”之中,可见《饮膳正要》将孩儿茶列于“诸茶”之中,反映了当时通行的观念,并非偶然。

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开放海禁,福建漳州进口的海外货物中有孩儿茶,“每百斤税银二钱”,在各种香药中属于中等偏下(《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商税》)。万历十七年(1589)所定抽税则例中改为“每百斤税银一钱八分”。万历四十三年(1615)“恩减各处税银”,由漳州进口的孩儿茶“每百斤税银一钱五分五厘”。(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孩儿茶一直在进口货物抽税则例之中,可见当时进口的数量一定相当可观。

孩儿茶收入药典,似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始。李时珍说:“乌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罗、老挝诸国,今云南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其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岛夷志略》记须夕那出孩儿茶。须夕那之地望虽有争议,但必在印度次大陆,则各家均无异议。明代中期以后,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不再往来,故李时珍只说其产于南番爪哇、暹罗、老挝等地。成书时间稍后于《本草纲目》的《东西洋考》,记载哑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出产孩儿茶。但李时珍所说孩儿茶制作方法,显然得自传闻,恐不可信。李时珍又说此物“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使用时研成末,加以其他药物,可治鼻渊流水、牙疳口疮、下疳阳疮、痔疮肿痛、脱肛气热等症(《本草纲目》上部卷七)。似可认为,当时孩儿茶主要已是一种外用的药物了。

总之,孩儿茶(乌爹泥)是海外出产的一种药物,元代前期即已传入中国。元代常以此物和其他香料碾细混合加工成块状,用来含嚼,有生津醒酒的功效,颇为流行。到了明代,孩儿茶仍是由海外进口的货物之一,但此时主要已作为外用的药物。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但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其他国家的医学和药物之处甚多。孩儿茶也是一个小小的例证。

孩儿茶和孩儿参有什么不同?

孩儿参(学名:(Miq。)Pax),又名太子参,是石竹科孩儿参属的一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茎直立,单生,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叶片倒披针形,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上部叶2-3对,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宽2-17(-20)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柔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怕高温,30℃以上生长发青停止。以根入药,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

查看详细

眼睛生肉瘤用孩儿茶和陈皮还有什么可煲水洗了?

若是真的是肉瘤,使用孩儿茶那些几乎是没有效果的。

肉瘤是病名。瘤肿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散而成瘤。瘤体初觉如桃李,渐大则如拳,其根基明显而能移,瘤体质坚实而柔韧,皮色不变,无热无寒。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内服药可选用归脾汤化裁,以手术切除为佳。

治疗:

1、首选外科手术,载肢或根治术是最常用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仍有约50%的病人死亡,部分切除疗效也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均倾向保留肢体局部大部分切除再进行化放疗。

2、化疗:可行术前和术后化疗但有效率均不高,且副作用大。

3、局部放疗,对一些肉瘤患者也可选择性进行放疗,但有效率低,一但肺部转移疗效更差。

4、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对肉瘤的治疗相当有效,不少曾被判处死刑的病人经中医辨证施治后有的可延长命,有的甚至痊愈。肉瘤病人选择中医药治疗,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查看详细

白菊花胖大海孩儿茶在一起泡水喝有什么作用?

菊花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胖大海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热结便闭,头痛目赤。

没有多大副作用,只是药性偏凉,伤阳气。如果是体质本身就偏阳虚的人,要谨慎服用

希望以上回复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6-30 热度: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