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泡茶喝可以美容吗长期喝有副作用吗?

中医美容是根据您的体质和具体情况,通过中药配伍来达到美容的。如果单凭一味茯苓来调节的话,是根本没有效果的,反而经常使用,会导致机体的水电失衡。所以建议去中医师那里来据体而论吧。祝愿健康和美丽。

【茯苓的功效介绍】:

茯苓(《本经》)

【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

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

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

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

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

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

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

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

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

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

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

气味无,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

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

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

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茯苓煎剂3克或临床常用量对健康人并无利尿作用,犬静脉注射煎剂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对大白鼠亦无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剂(接近临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

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于兔慢性实验,谓有利尿作用,煎剂对切除肾上腺大鼠单用或与去氧皮质酮合用能促进钠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茯苓含钾97。5毫克%,以30%水煎剂计算,含钠0。186毫克/毫升、钾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进钠排泄与其中含钠量无关(因钠含量太低),而增加钾排泄则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

五苓散在慢性输尿管瘘犬(静脉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剂),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实验中可使钠、钾、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药物为桂枝、泽泻、白术。

也有报道,五苓散煎剂给大鼠口服,剂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证明有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试管内未发现茯苓有抑菌作用。

乙醇提取物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水煎剂则无效。

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

④其他作用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

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捞出,闷透后,切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

(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入心、脾、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茯苓的功效】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

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

治溺黄或赤而不利。

《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

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

恶白敛。

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

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选方】①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伤寒论》五苓散)②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

稀米饮调服之。

(《儒门事亲》)③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

加生姜汁煎。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④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

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

(《百一选方》)⑧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

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

(《原病式》获苓汤)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⑩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52石斛网www.52shihu.com],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

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

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

(《局方》威喜丸)⑾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

米汤调下,日二服。

(《仁斋直指方》)⑿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证治要诀》)⒀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

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

每温汤下五十丸。

(《德生堂经验方》)⒁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纲目》茯苓酒)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补缺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②《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③《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④《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

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⑤《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⑥《纲目》: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

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胺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

小便多,其源亦异。

《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

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

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

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

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入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白入气分,各从其类,如牡丹、芍药之义,不当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壬癸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

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

⑦《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大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

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

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

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

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

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

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⑧《本草正》: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

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

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⑨《药品化义》: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

主治脾胃不和,泄泻腹胀,胸胁逆气,忧思烦满,胎气少安,魂魄惊跳,膈间痰气。

盖甘补则脾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自生,口焦舌于烦渴亦解。

又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

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

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

⑩《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

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⑾《本经疏证》:夫气以润而行,水以气而运,水停即气阻,气阻则水淤。

茯苓者,纯以气为用,故其治咸以水为事,观于仲景书,其显然可识者,如随气之阻而宣水(茯苓甘草汤);随水之淤而化气(五苓散);气以水而逆,则冠以导水而下气随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以气而涌,则首以下气而导水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诸加减汤);水与气并壅于上,则从旁泄而虑伤无过(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戎盐汤、茯苓泽泻汤);气与水偕溢于外,则从内挽而防脱其阳(防己茯苓汤);气外耗则水内迫,故为君于启阳之剂(茯苓四逆汤);气下阻则水中停,故见功于妊娠之疴(桂枝茯苓丸、葵子茯苓散)。

凡此皆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请者条鬯,浊者自然退听,或从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

能不能美容不好说,经常喝的话也不见得有太多副作用。量不要太多,五、六克就好,打碎点包着泡吧。

白术,白茯苓,白芍,甘草可以增白去斑吗?

可以呀,这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中医美容方,明代(16世纪)医学著作《医学入门》记载的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现在四处流传。功用:此方适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 如果嫌麻烦,还可以自制袋泡茶,取白术、白芍、白茯苓各150克,甘草75克,分别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取1包用沸水冲泡,当茶喝。查看详细

土茯苓的作用是什么?

土茯苓

(英)

[别名]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Rox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常绿攀缘状灌木。茎无刺。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渐尖,全缘,下面通常绿色,有时略有白粉,基出脉3条;有卷须。花单性异株,腋生伞形花序;花被片6,内轮细小,白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红色,外被白粉。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晒干或切片后晒干。

[性状] 根茎略呈扁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有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凹凸不平,有残留坚硬的须根,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粉性,有维管束小点;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味微甘、涩。

[化学成份] 含菝葜皂甙类( ),尚含提果皂甙元()、鞣质。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除湿,解毒,清热,利关节。用于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用量15~60g。

【英文名】

【别名】冷饭团、红土苓、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Roxb。的干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源形态】多年生攀援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质坚实,外皮坚硬,褐色,凹凸不平,内面肉质粉性,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7~8月间开小白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花序。浆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外被白粉。

【制法】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

【鉴别】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 ~4 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40~144μm,直径约5μm。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128μm,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直径约50μm,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纤维成束或散在,直径22~67μm。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延长成梯状。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15~60g 。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1)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苍朮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查看详细

土茯苓有哪些特性?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肝、胃经。【功效主治】1。解毒,利关节用于梅毒,可单用本品500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30克,煎成浓煎液服用,也可配伍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方如土茯苓汤;若患梅毒因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者,可以本品15~60克,配大皂荚3克、牵牛子3克同用。2。除湿用于膀胱湿热,淋浊,小便频数涩痛,常配伍公英、萆薢、车前子等;皮肤湿疹,牛皮癣疮,风痒疥癣,常配伍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防风等;下焦湿热带下阴痒,常配伍苦参、黄柏、龙胆草等。近年以土茯苓配伍地榆、青蒿、白茅根,试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效果。【用量用法】15~60克,水煎服。【禁忌】肝肾亏损,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6-29 热度: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