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是怎么产生的?

一般青蛙的生殖方式都是较为低等的体外受精,zhi繁殖期雄青蛙趴到dao雌蛙背上,用前内肢死死抱住雌青蛙容(即抱对),随后两者分别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下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体外完成一系列胚胎发育过程后发育为蝌蚪,再变态发育成为幼蛙。这种大头青蛙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发现了十几种可以体内受精的青蛙类,卵胎生的青蛙也不是第一次发现,但这个新种是已知6400多种蛙中唯一一种直接生蝌蚪的种类。

蝌蚪变青蛙青蛙在水边产卵后,经过一段时间,卵zhi就会孵化成蝌蚪dao,并以水中的内藻类和浮游生物容做食物。约一个半月后,蝌蚪尾巴的根部开始膨胀,一个星期后长出后腿,随后前肢开始成形,尾巴同时会缩短,这时候,小小的蝌蚪就变成小青蛙。青蛙的身体短小扁平,没有颈和尾巴,眼球突出,皮肤湿润平滑,后肢长而强健[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善跳跃。大部分的青蛙会栖息在树下阴暗潮湿的角落,喜欢吃小昆虫。

蝌蚪是由雌性青蛙或雌性的蟾蜍的产的卵孵变成的,它们成群的在水里游动,颜色浅点的是青蛙卵孵变的,颜色深点的是蟾蜍卵孵变的。

小蝌蚪首先会慢慢的长大,过程中会渐渐的显现出两条后腿,尾巴也会慢内慢变短,然后会渐渐容的长出两条前腿,体积也变大,最后尾巴完全消失,长成青蛙。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青蛙生的卵钻出蝌蚪蝌蚪在长前脚再长后腿再掉尾巴再长成青蛙再生卵版

再生卵再挂挂卵钻出权蝌蚪蝌蚪再长前脚再长后腿再掉尾巴再长成青蛙

再生卵再生卵再挂挂钻出蝌蚪蝌蚪再长前脚再长后腿再掉尾巴

再长成青蛙,再生卵再生卵再挂挂.

蝌蚪的别名是什么?

蝌蚪别名:个妞、活师(《山海经》)、蛞斗、活东(《尔雅》)、虾蟆子、内玄鱼、玄针(崔豹《古今容注》)、虾莫儿(《本草拾遗》)、聒子、虾蟆台、虾蟆粘(《尔雅翼》)、悬针、水仙子(《本草纲目》)、个个豆子(山东方言)、那莫翁(上海话)。

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查看详细

蝌蚪需要多久才能长大?

50~78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

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扩展资料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

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

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其实这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结成配偶。

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000—6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

查看详细

怎样分辨蝌蚪长大了是青蛙还是赖蛤蟆?

蝌蚪在池塘中游泳,不容易看清楚,还是用个小网子把它们捞到瓶中,才能看个仔细。水中的蝌蚪有两种,一种身体近似圆形,尾巴很长,体色比较浅,口在头部前端,这就是青蛙的蝌蚪。另一种蝌蚪身体有些长,黑色,尾巴比较短,其颜色比身体稍浅,口在头部前端的腹面。这便是蟾蜍的蝌蚪。

查看详细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什么?

一般为2-3个月。

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生长前期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的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者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一般蝌蚪生活在水里。

生长中期

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查看详细

怎么养蝌蚪?

蝌蚪的饲养方法:

1.蝌蚪是吃浮游生物,饲养蝌蚪最好用池塘水,自来水是不行的,纯净水也不行。

2.蝌蚪会自相残杀的,很多在一起的时候,自身会分泌一些毒素,杀死一部分个体,以至让其余的个体在有限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3.蝌蚪的饲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适宜的饲料,但不要煮得过熟,并且要去掉纤维。

4.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

5.养蝌蚪只需要一个“裸缸”(就是空空的一盆水)就可以了,如果您觉得这样太残忍的话,只需要在底部铺一层细砂,再放一些生命力强韧的水草,这样就很高级了。

6.3~5天换一次水,而换水的时候,只需要倒去2/3的水,再将已曝气过的自来水加到原本的位置就好了。

蝌蚪(英文:)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

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

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8 热度: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