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几种蟾蜍?

蟾蜍,也称蛤蟆。它是属于两栖动物,与青蛙属于同科目。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大部分蟾蜍行动缓慢而笨拙,不善于游泳,它大多时间都在地上爬行,但在危险的时候,也会有短距离的小跳。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蟾蜍类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就非常善于跳,而且与蛙类有的一拼。

蟾蜍是蟾蜍动物的总称[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属于无尾目。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大蟾蜍白天一般隐于暗的地方,比如石头下面、土洞内或草丛中。到了傍晚它们才出来觅食,活动地池塘、沟沿、田边、房屋周围等处活动,特别是在雨后。

如何食用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不仅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而且还能向人类提供治病良药,又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其肉质比青蛙还细嫩鲜美,在上海及浙江地区每年上市食用量超过青蛙。因此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兼食用动物。

蟾蜍全身是宝,蟾酥是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北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具有退热、祛湿、杀虫之功效,是治疗疳病、痈疽、诸疮之要药。据医学分析,蟾蜍含有蟾蜍毒素、精氨酸等物质,以及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消肿开窍、解毒攻坚、麻醉止痛等功效。以蟾酥为原料制作的中成药在我国已达数十种之多,在国外医药市场也倍受青睐。近几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价格一路飚升,已由前年的每公斤800元升至去年的每公斤1800元。而现在国内蟾酥的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一半,蟾酥价格仍有上涨趋势。

蟾蜍身上的表皮称蟾皮、蟾蜕,据《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是一种能治恶瘤等疑难杂症的表皮,主要用于疮疡肿素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又据上海交通大学康复工程研究所采用量子医学测定蟾衣有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神经痛、胰腺病症有效,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在民间常用于治疗阳痿,见效甚快。在野外的蟾蜍每年要脱数十次蟾衣,可惜往往被蟾蜍自己吃掉,人们很少有机会采集得到,除非蟾蜍生病时脱下后留在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否则极难见到。虽然蟾蜍遍布全国各地,但目前掌握蟾衣采集技术的人还比较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因此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抢手。有些地方每张蟾衣的售价高的可达几十元,低的也有四、五元。据江西省赣南祖有种养场许先生介绍,用新方法,蟾蜍每隔天左右自然脱衣一次,产量很高,而且不用一滴药物去刺激蟾蜍,碎衣少、整衣率高,所取下蟾衣纯属天然产物,不含污染物,药用价值更高,而且不伤害蟾蜍,起到了既保护野生动物,又采得纯天然药用蟾衣,还获得可贵经济效益,值得提倡。

查看详细

蟾蜍草有什么用?

蟾蜍草具有清热作用,可用于发热、中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支气管炎、肾炎、痔疮、痤疮、疖痈等症状,蟾蜍草还具有促进尿液排出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小便短赤、肾炎所致水肿等症状。注意清淡饮食,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查看详细

中药蟾蜍主要是有什么效用?

蟾蜍等药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抗辐射的功效。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等病症的治疗。在用药物调理治疗疾病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吸烟饮酒,要注意休息。多吃清淡的食物。

查看详细

蟾蜍与青蛙有什么区别?

蛙类和蟾蜍类属同一目,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首先它们卵的区别: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其次是它们的幼体蝌蚪,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其实蟾蜍也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都属于无尾目,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他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他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四肢具在却无尾巴,后肢长于前肢,有利于跳跃,当然两栖动物大数都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在概有50余属650余种。它的分布比其他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他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他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而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时常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惟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陆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他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他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查看详细

蟾蜍毒中毒是什么原因?

蟾蜍毒中毒的病因:蟾蜍的有毒部分主要是腺体,最大的腺体是耳后腺。此外,蟾蜍的黑色卵也有毒。当误服蟾酥或过量服蟾酥制剂,如六神丸、蟾酥丸、干螗壳等或伤口黏膜接触蟾酥毒液,均可引起蟾蜍中毒。蟾蜍毒有似洋地黄样作用,对心脏毒性强,易引起心律失常,刺激胃肠道,对周围神经有类似烟碱样作用。

查看详细

蟾蜍能治什么病?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干蟾皮,是蟾蜍除去内脏的干体,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蟾蜍壳,是蛤蟆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蟾宝”,具有扶正固本,攻坚破淤,搞癌消肿之神效,在民间素有治疗肿瘤、乙肝、腹水等疑难杂症的“秘方”之美称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价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

查看详细

干蟾蜍除了忌讳铁制品还忌讳什么?

干蟾,一种中药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杀死。味辛、凉,有毒。归肝、脾、肺经。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孕妇慎用。

功能与主治:破结,消疳积、行水、解毒、杀虫、定痛。用于疔疮,发背,阴疽瘰疠,水肿,恶疮,小儿疳积。

用法与用量:1~3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熬膏摊贴。或2~3钱;研粉用量0.3~1钱。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法: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烘干或剖腹除去内脏,并连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将体腔撑开,晒干,再放烘箱上烤,随时翻动,以免烧着。最好放密闭室内用硫磺熏,如不烘熏,则易发臭。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夏季、秋季。

炮制方法:干蟾除去杂质及灰屑,剪去头爪,切成小方块。将净沙子置锅内,武火加热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气逸出时,迅速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沙子用量以烫炒时,能将干蟾块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为宜。

干蟾,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制干蟾取净干蟾,照砂烫法(附录5页)炒至鼓泡,微焦。或取净干蟾,在微火上燎至发泡,并有焦香味。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1-01-04 热度: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