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有蚕豆病该怎么办?应要注意什么?

有蚕豆病病史的患儿,不能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如粉丝、豆瓣酱等,亦不能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如抗疟疾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退热药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痢特灵、磺胺类药物[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如果收藏衣物使用了樟脑丸,穿衣以前要曝晒,因为萘也可引起溶血。

蚕豆花盛期为什么要掐断头呢?

蚕豆盛花期掐断嫩头,能使植株生长更协调、并且,减轻蚜虫的危害。

一、蚕豆盛花期掐断嫩头,能使生长更协调

1.蚕豆和其它所有植物一样,在适宜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日龄或生理状态,就会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2.蚕豆的盛花期,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过程的后期,在这一阶段,虽然生殖生长已经起到主导作用,但是,营养生长并非停止,两种生长性质仍然同时并存。

3.在生产实践中,为了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使生长状况更符合生产的需要。于是,在蚕豆的盛花期,掐断生长顶,可以控制营养生长,而更有利于生殖生长。

二、蚕豆盛花期掐断嫩头,能减轻蚜虫危害

蚜虫对植物的危害,不光吸食植株的浆液,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而且还传播病毒。当蚕豆感染病毒病后,叶面皱褶、叶色淡化、叶面积小,生长迟缓,严重减产。

蚜虫的繁殖和活动规律是从植物的幼嫩部位开始,并且,主要分布于植物的尖端部位。蚕豆进入盛花期,而掐去嫩尖,既有利于开花结实,又能控制蚜虫的危害,事半功倍。

查看详细

蚕豆有什么功效?

蚕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粗纤维以及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防癌抗癌、益气健脾、利湿消肿、增强记忆力、健脑、促进骨骼生长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查看详细

炒干蚕豆的好处与?

蚕豆,原产黑海南部,亦称胡豆。

蚕豆的营养丰富,尤其是磷和维生素的含量比较高,为一般干豆所不及。据分析,在100克蚕豆中,含磷217毫克、胡萝卜素0.15毫克、维生素B10.33毫克、维生素C12毫克以及其它营养素。蚕豆还是低热量食物。100克蚕豆可产热量为1444千焦,低于其它豆类。所以蚕豆是肥胖者减肥及患高血压、高血脂的心血管系统患者的保健食品。蚕豆性味甘、平,益脾快胃,有通便消肿作用。用治小便不利、肾脏水肿等。

蚕豆皮性涩味甘,可利湿化滞,收敛医疮,并有逐风邪作用。蚕豆花性味甘平,具有收敛作用,止出血、白带、咳嗽,并有收敛浮阳作用,用于头晕目眩的高血压症。

蚕豆荚即蚕豆黑壳,有利尿、止血作用。蚕豆叶味苦、微甘,性温,为止血剂,治一切出血。蚕豆茎即蚕豆梗,有止血、止泻作用,治各种内出血、水泻及烫伤。

蚕豆虽是一种食药俱佳的食品,但在食用时也应注意,因蚕豆中含有一种叫巢菜碱甙的物质,能使人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即蚕豆黄病),一旦发生,应立即求医治疗,以防意外发生。

查看详细

蚕豆病有后遗症吗?

蚕豆病()

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在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机理: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NADPH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蚕豆种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产生溶血反应。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缺乏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

临床表现:

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诊断:

该病通过性联不全显性遗传,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可通过病史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大于75%),特别是荧光点试验诊断。

1.有进食青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史。

2.临床特点:

①潜伏期数小时至48小时。

②中毒表现: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③实验检查: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正常人还原率>75%(比色法),蚕豆病患者MHb还原率31%~74%(杂合子遗传者),还原率<30%(纯合子型);血中含变性珠蛋白小体(赫恩兹小体)可高于5%以上(正常为0~0.28%)。

中国蚕豆病的发现:

杜顺德,儿科学专家,华西医科大学儿科创始人。在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蚕豆病的最先发现者和命名人。最早发现四川省存在黑热病。在寄生虫病、传染病及其他儿科疾病方面亦有不少研究成果。

1951年4月~5月间,四川医学院儿科收治了8例病儿,其共同临床特点是突然尿呈酱油色,贫血及脾大。杜顺德联想到1944年他见过的2例和1947年见过的1例。他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但病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于是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查到地中海地区有一种类似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食用马豆()引起的。马豆就是中国的蚕豆。接着杜顺德对8名病儿的家属补问了病史,得知8名病儿病前2~3天都吃过未煮熟的蚕豆,其中一例吃母乳的婴儿曾吃过保姆嚼烂的蚕豆。这样杜顺德在中国最先将吃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命名为蚕豆病(俗称胡豆病)。他将这8例病案加上过去收治的3例,共11例,详细写成论文发表在1954年的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重视,随后四川各地、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及浙江等省,陆续有蚕豆病的报告。截至1980年,华西儿科共报告蚕豆病500例以上。杜顺德总结了蚕豆病的特点:发病多在3月~5月蚕豆成熟之季节,男孩多,婴幼儿多见,大多在吃蚕豆后2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杜顺德当时认为蚕豆中有一种蚕豆素,能使个别人发生过敏而生病。但发病的内因是什么,他一直在探索中。

1955年粤东地区发生蚕豆病大流行,患者达1000人以上。广东省很重视这一问题,特邀杜顺德及其在中山医学院的长子杜传书,进行现场调查。杜传书对蚕豆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证实患者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因而发生急性溶血。杜传书将研究成果写成《蚕豆病》一书,该书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杜顺德对该书进行了评审,并写了前言。他们父子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以后,蚕豆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病死率普遍下降到1%以下。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2-01 热度: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