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吃了有什么好处?

灰树花营养十分丰富,营养价值很高,所含氨基酸、蛋白质比香菇高出一倍,具有防癌、抗癌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肝硬化、糖尿病、水肿、脚气病、小便不利等症有显著疗效。常食能补身健体[52石斛网www.52shihu.com],益寿延年。

灰树花,怎吃法

灰树花,怎么吃法

如何防治灰树花虫害?

(一)线虫灰树花线虫病是国内外灰树花栽培中发生普遍,为害较重的一类病害,严重发生时可造成产量及质量的重大损失。

1.为害症状菇床遭受线虫为害后,主要是播种后的菌丝生长不良或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菌丝逐步消失的“退菌”现象,菌袋变质腐烂,子实体停止生长或死亡,不同种类的线虫为害症状有差异。小杆线虫(即口器中无吻针的线虫)在菇床上发生后以吞食灰树花菌丝、孢子及菌袋中的细菌为主,此类线虫大量发生时,菌袋发生湿腐症状,灰树花菌丝消失,菇床毁坏;寄生性线虫(口器内有吻针的线虫)以吻针刺入菌丝细胞内及子实体组织内吸取细胞液,并分泌毒素使被害细胞及菌丝死亡或萎缩,菇床床面出现下陷斑块,散发出特殊的腥臭气味,感病菇床不出菇或严重减产;子实体被侵染后,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菇色变黄,严重受害的子实体松软呈海绵状或呈湿腐状,表现黏滑,散发出腥臭气味,失去商品价值。菇床上发生的线虫病,大多均为两类线虫混合发生。

2.形态特征国内外报道发生在灰树花菇床上的线虫种类有十多种,分成两大类,一是以吞食或取食菌丝、孢子及细菌为主的,称腐生类线虫,以小杆线虫目中的伊可辛皮线虫及小杆线虫为代表;另一类为寄生性线虫或叫嗜菌丝线虫,此类线虫以茎线虫属的灰树花嗜菌丝线虫和滑刃属的灰树花菌袋线虫为代表。此外,还有刚硬全凹线虫、三唇线虫及拟无唇线虫等。两类线虫的体形均为长圆柱状,长的1毫米,宽约0.03毫米,两头稍尖细,不分节,半透明,白色。前端为头部,最前端为口唇。寄生性线虫的口唇内面有吻针,尾部较头部尖细,肛门、生殖孔等着生在近尾端处。多数种则需进行交尾后产卵,卵孵化出的幼虫经过3次蜕皮即可变成虫。灰树花菌袋线虫的形态特征如图6-11。

图6-11线虫的形态特征

3.发病条件线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潮湿及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厩肥、草堆以及各种腐烂有机物上,不清洁的水中都存在线虫,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线虫,可分别来自菌袋、覆土(土粒)、老菇房的床架及用具、拌料及菇床管理用水等,其中以菌袋及覆土(土粒)带有线虫的危险性更大。老菇房在使用前未认真冲洗消毒,菌袋堆制场地不卫生,堆制质量不好,含水量过高,本身带有大量线虫和细菌,菌袋进房后又未进行符合标准的后发酵处理,播种后线虫大量繁殖,灰树花菌丝不能生长并很快消失,或发菌后出现“退菌”现象。

4.防治方法①选择无线虫污染的场地堆制灰树花菌袋,防止菌袋受线虫污染。②菌袋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可有效杀死线虫、害虫、害蛾和病菌。③覆土(土粒)用杀线虫剂处理或用嗅甲烷熏蒸消毒,或用70℃热蒸气密闭处理。④菌袋和覆土(土粒)用甲醛熏蒸处理或用克线磷拌料。⑤栽培结束后及时将废料清除出菇房,最好运到水田作肥料,切勿堆放在菇房附近或堆料场地上。⑥播种后发现线虫为害后及时挖沟进行隔离,对发病部位停止喷水管理,计其处于较干燥条件下以便控制线虫的活动,或每平方米菇床喷施0.5克的克线磷。⑦保持床面清洁卫生环境,及时清除老菇根及死亡菇体,用干净细土将凹陷的床面填平。

(二)螨虫螨害是国内外食用菌栽培中的一类重要有害生物,发生普遍,为害有轻有重,国内所有灰树花栽培地区均有发生。螨害不但发生在灰树花上,各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药用菌上均会发生。由于害螨的体形微小,肉眼不易看清楚,往往在大量发生个体群集时才被发现,栽培者又把害螨称为菌虱。

1.为害症状过去由于对菇床上发生的害螨种类及其为害特性了解不多,把菇床上出现的螨统称为害螨。实际上,菇床上的螨可分成四类,有的是无害的,有的是有害的,有的是间接造成为害的。只有了解了这些特性后才能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四种类型的螨介绍如下:

(1)捕食性(肉食性)螨此类螨体型较大,行动快速,它以捕食菇床及菌袋中的线虫或细菌或其他螨为食料,不取食灰树花菌丝及孢子。

(2)食霉菌螨此类螨在菇床及菌袋中活动,专门取食霉菌的菌丝及孢子而生活,尤其是取食对灰树花生长有害的霉菌。该类螨在菌袋或菇床上大量发生时,表示菌袋及菇床上霉菌污染严重。

(3)腐食性螨此类螨以腐生为主,即在菇床上取食死亡腐烂的子实体及发霉腐烂的有机物质等,除非在缺乏上述食物时,也可取食灰树花菌丝及子实体,造成为害。该螨在干菇贮存期发生后,不但取食干菇而且造成气味污染,散发出恶臭气味。在菌种保存期若钻进菌种瓶及试管中,可取食菌丝毁坏菌种。

(4)菇床害螨这类螨以取食食用菌的菌丝及子实体为主,是菇床上的真正害螨,它们在菇床上取食菌丝,使灰树花菌丝生长不好或出现退菌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形态特征(图6-12)

图6-12三种不同的食菌螨

3.防治方法对于直接取食菌丝和子实体的害螨和间接造成为害的螨类应采取以下几个防治措施:

(1)把好菌种的质量关,保证菌种本身不带任何害螨进入菇房,首先要搞好菌种生产场内外的环境卫生,尤其要搞好菌种培养室的环境卫生,防止害螨进入菌种瓶(袋)内及棉花塞上。

(2)搞好菇房及栽培场地内外的清洁卫生,并保证菇房及栽培场地与粮食、饲料仓库及鸡舍畜舍等有一定距离,并及时清除死菇和废料。

(3)选用干燥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堆制菌袋,菌袋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可有效杀死老菇房中藏匿的及菌袋内部带有的各种害螨。

(4)药剂防治方面,可用20%二氯杀螨醇1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50%溴螨酯2000倍液喷洒菇床,在子实体生长期不能使用。

(5)可用糖醋液湿布法诱杀或毒饵诱杀,即用1份醋、5份糖、10份敌敌畏拌进48份经炒黄焦的米糠或麦麸中,撒于菇床四周诱杀。

(三)瘿蚊又叫真菌瘿蚊(la)、菇蚊,是灰树花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的害虫,其他的食用菌栽培中也同样发生。发生严重时,其幼虫量难以计算,不但造成产量质量上的损失,而且不适于加工制罐。

1.为害症状以幼虫造成为害,幼虫生活在菌袋中,取食菌丝及菌袋的养分,影响发菌和延迟出菇,造成产量下降。子实体发生阶段受害主要是大量的幼虫群集在菌褶或菇根基部,造成子实体生长缓慢,用手触动时,子实体易摇动及倒伏,群集在菌褶上的幼虫以取食担孢子为主。在制罐过程中,幼虫难以清洗干净,装罐后残留在子实体菌褶上或飘在场液中,严重影响灰树花罐头的质量。

2.形态特征嗜菇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害虫,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1.8~2.3毫米,需在扩大镜或双筒解剖镜下才能看清其形态(图6-13)。

图6-13瘿蚊各虫态

3.生活习性该虫一年发生多代,成虫趋化性强,交尾产卵,交尾后雄虫很快死亡,卵产于菌袋表面或子实体,每处产卵2~3粒,卵期4天,在环境条件良好时,幼虫进行单体繁殖,即进行孤雌生殖,每条老熟幼虫可繁殖8~12条小幼虫,幼虫期10~16天,有的繁殖完成一个世代需29~31天,无性繁殖的速度快,菇床上一旦出现幼虫后,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大量进行单体繁殖,在短时间内幼虫量猛增,造成菌丝衰退,菇蕾萎缩直至枯死。

4.防治方法①菌袋进行高温堆制和后发酵处理,杀死料中藏匿的幼虫及卵。②搞好菇房内外的清洁卫生,尤其是菇房内的清洁卫生,用氯菊酯和平硫磷复配药喷洒菇房四壁、地面及床架。③药剂拌料,可用1∶500~600倍液20%的二嗪农拌料调水,也可用20毫克/升的灭幼脲喷洒调水。④菇床发生害虫后可喷1000倍液50%辛硫磷或氯菊酯等杀虫剂,并注意将来菇时切下的菇根集中处理,不要遗留在菇房。

(四)菇蝇菇蝇可为害灰树花等多种食用菌,发生普遍,为害较重。

1.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进行为害,食性复杂,在菇床上取食菌丝子实体及菌袋。引起菌袋变黑湿腐。幼虫多从菌柄基部钻蛀,留下肮脏的孔洞,成虫虽不直接为害,但可传播菇床病害。子实体受害后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造成萎缩及腐烂。

2.形态特征黑腹果蝇(图6-14)体长4~5毫米,腹有黑色环纹而得其名。幼虫蛆状,无足,初孵幼虫体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5毫米。卵长约0.5毫米,表面布满角形网格,背前端有一对触丝。

图6-14黑腹果蝇

3.生活习性菇蝇平时多栖息在腐烂水果、垃圾、食品废料堆等场所。食性复杂,成虫对发酵气味的趋性强,并在发酵物质上产卵繁殖,一年发生多代。

4.防治方法①搞好菇房菇场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菇蝇滋生场所。②菌袋进行高温堆制和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杀死菌袋及菇房内的害虫。③有条件的菇房应安装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进菇房产卵。④药剂防治方面,可使用敌敌畏及嗅氰菊酯或杀灭菊酯喷洒菇床及房菇;对成虫可进行糖醋药物诱杀或烂果浸孢药物诱杀。诱杀液一般用1∶2∶3∶4的酒、糖、醋、水配成,再加进少量的敌敌畏或钙杀威。

(五)跳虫跳虫又称烟灰虫、香灰虫、跳跳虫,是一类体形微小且没有翅的有害昆虫,包括紫跳虫科、棘跳虫科,这类害虫经常发生在菇床上,特别是室外露地阳畦栽培的灰树花、平菇等受害尤重。

1.为害症状跳虫的口器为咀嚼式,群集在子实体上时啃食菌皮、菌肉。幼小菇蕾被害后生长受阻直至枯萎,不枯萎的子实体多为畸形,子实体生长中后期被群集为害后,菌盖或菌柄上出现形状不规则的凹陷斑纹,菌柄上出现许多微小蛀孔,菌褶被害后呈锯齿状。产量、品质、外观均受影响。

2.形态特征(图6-15)跳虫体长一般不超过2毫米,体型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口器为咀嚼式。弹跳器由3节组成,带向前弯夹在握钩中,弹跳器下弹时虫体向前面跳跃。

图6-15跳虫种类及特征

3.生活习性跳虫一年可发生6~7代,成虫越冬。平时生活在潮湿阴蔽的草丛及有机物质堆放处或其他有机质丰富的场所,取食死亡腐烂的有机物质或野生菇类子实体及地衣等,进入菇床后取食菌丝,菌皮、菌肉及孢子。

4.防治方法①搞好栽培场地及菇房内外的清洁卫生,清除各种垃圾废料,清除菇场附近的杂草,使跳虫无躲藏隐蔽的地方。②搞好清沟排渍工作,菇床周围不要有积水。③菌袋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杀死菇房内及菌袋内的跳虫。④菇床上发生跳虫为害可喷洒0.1%的鱼藤精或1∶200倍液除虫菊。

(六)蛞蝓蛞蝓又称水蜒蚰,俗叫鼻涕虫或黏黏虫,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

1.为害症状直接取食菇蕾和子实体,被啃食部位均留下明显的凹陷斑块或缺刻,与鼠害所留下的被害状相似,不同的是蛞蝓取食时在取食点周围留下粪便,并常在爬行过的地方留下弯曲的白色菇液带痕。被取食为害的菇蕾或幼菇,一般不能发育成正常的子实体,降低了子实体的商品价值,不能加工制罐。

2.形态特征(图6-16)黄蛞蝓体裸露,柔软,无保护外壳,深橙色或黄褐色,并有零星浅黄色或白色斑点,体躯伸长时的体长可达120毫米,宽12毫米。

野蛞蝓体形较黄蛞蝓为小,体柔软无外壳,黄白色,暗灰色或灰红色,少数还具有明显的暗带或斑点。触角两对,黑色。向前伸长时的体长可达30~40毫米,宽4~6毫米。

图6-16蛞蝓

3.生活习性不论哪一种蛞蝓,均具有喜阴湿不耐干燥,喜黑暗而避阳光的习性。食性复杂,可取食各种食用菌的菇蕾及子实体。

4.防治方法①搞好菇房(场)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蛞蝓白天躲藏的隐蔽场所。特别是室外露地菇床,铺料前最好对土壤喷洒1次0.3%~0.5%的五氯酚钠或浇泼1∶20倍的茶子饼侵孢液或1∶50倍的氨水,可有效杀死或驱除蛞蝓。此外,也可喷洒高浓度食盐液或5%的碱水。②毒饵诱杀,常用聚乙醛作诱导剂。其沸点21℃,易挥发,易燃烧,须用冰箱保存,严防与火接近。配方为:聚乙醛300克,蔗糖50克,5%砒酸钙300克,充分混匀后,再加入炒过的米糠或豆饼粉400克拌匀;直接撒于菇场周围,或调水制成颗粒状毒饵,每平方米放5~10粒诱杀。晴天用最佳,雨淋会失效。

(七)马陆马陆又叫多足虫或草鞋爬子,也是灰树花及其他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有害动物,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山蛩虫科。

1.为害症状马陆可啃食灰树花子实体及菇蕾,也可啃食菌丝及菌袋,子实体被害后留下凹陷斑纹或缺刻。

2.形态特征马陆(atus)的外形扁平,赤褐或暗褐色,背面的两侧及步肢为赤黄色,整个体躯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3.生活习性马陆平时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特别是有机物质丰富的场所,如杂草丛中或废物堆中。白天隐藏在潮湿的砖石或瓦砾等杂物下面,夜晚外出活动取食,以上半夜为主,天亮后又回到隐蔽处。常群集为害,受惊扰或外来刺激后身体卷曲。

4.防治方法①搞好菇房及菇场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马陆白天隐蔽场所。②夜晚检查菇床,发现马陆为害可直接捕捉。

查看详细

点灰树花得上哪买?

灰树花是一种菌类,在当地的农贸市场卖菌类的地方有卖,也可以在网上买,很多的,也不难买,一般20元一斤,但是味道很腥,泡水估计难喝!如果您需要具体的地址请留言,我给您介绍几个卖的店!

查看详细

麦特消和灰树花胶囊是一种药么?

麦特消和灰树花胶囊对肝癌没有效果,肿瘤晚期,不适宜手术切除,需要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控制肿瘤进一步进展,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生存期。

查看详细

什么时候可以栽培灰树花?

灰树花属中高温食用菌,各地须根据灰树花的生长特性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安排生产。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燕山余脉延伸的半山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零下25℃,年均降水量650毫米,7~9月份的降水量约为全年的90%。当地盛产板栗,每当栗花谢落、雨季来临时,在老年栗树下可见野生灰树花生长,一般灰白色,像卷心菜大小。仿野生栽培灰树花的适宜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迁西县此期的日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22℃。灰树花脱袋入土栽培的时间掌握在4月份,且宜早不宜晚。此期气温明显回升,5厘米地温达10℃左右。菌块入地后,菌丝萌发生长,菌块间逐渐连接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大朵菇,而且能提高抗杂菌能力。头潮菇单株朵大,产量高,质量好,可占总产量的40%。不能过早上大水,否则因地温低,菌丝长时间不萌发,菌块表面会形成一层黄皮,即使气温回升,菌丝再萌发也困难,菌块间连接不好,迟迟不能出菇,或形成畸形的小老菇,从而造成减产或栽培失败。如脱袋入地的时间较迟(5月中旬以后),虽然出菇较快,菇蕾多,但由于菌块间未充分连接,营养不能集中,难以形成大朵菇,产量低,头潮菇的转化率一般不足20%。若入地栽培晚至7~8月,不但由于气温高杂菌滋生严重,而且第三潮菇未出完即气候转凉停止生长,需第二年继续管理出菇,使生产周期延长,影响效益。

查看详细

灰树花对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

灰树花属于中温型的变温结实菇类,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氧气、光线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规律是营养阶段(发菌期)所需的温度比繁殖阶段(出菇期)所需温度要高,氧气与光线要求弱;繁殖阶段比营养阶段的温度要低,但氧气与光线要求增强,在营养阶段与繁殖阶段之间有一个转换激发点(张树庭,2002),子实体原基在此时生成,这种生理转换要靠环境因子来刺激或调节。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28 热度: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