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蛇?

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蛇类,已经完全适应海洋中的生活了,尾部扁平似带鱼,毒性很强。

每当人们提起海蛇时,北方人总是把它们想象成海里偶尔碰到的巨大海怪。没有科学资料可以证明,在大洋的深渊里是否还隐藏着我们尚不知道的如此巨大的动物。大多数动物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的水手在闲聊中描述过偶遇到的海蛇的情形不是虚构臆造的话,那么这种鲜为人知的动物多半是巨大的海鳗。体长1至1.5米巨鳗的幼鱼曾几次落入渔网。假如成年的巨鳗体长应当是其幼鳗的15至20倍的话(不完全肯定),那么可以设想的确存在着这样巨大的鳗,其大小与传说中的蛇相符。

海蛇科要小得多,体长仅有65至100厘米,很少见到1.5至2米长的。它们生活在热带沿海,有时结成大的群体。1932年,在马六甲海峡发现了一个由鲜红的蛇体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带状物体,宽约3米,长度超、过了100公里!从飞机上向下望去,好似一条稀奇古怪的蜿蜒巨蛇。

海蛇科生活在热带水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印度洋上许多岛屿的渔民经常可以从自己捕获的鱼中找到海蛇,偶尔也有网中的蛇比鱼多的情形。这倒不会令渔民们感到懊丧,因为许多国家的人喜欢吃海蛇。

有趣的是,海蛇只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原来是冰冷的海水阻碍了它们绕过非洲南岸的好望角。海蛇所需要的水温为零上24度,在零上20度的水里它们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但动物学家们认为,海蛇进入大西洋只是个时间问题。预计它们的突破口不是从西方,而是从东方,通过巴拿马运河。

在爬行动物中,只有一部分蛇能够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已知的海蛇有48种,不过[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其中有半数离不开陆地。其余的海蛇则从不上岸,因为在岸上它们无能为力,而且也从不下到海底,从不钻进暗礁的石缝里或藏入藻类丛中。一般说来,它们的身体从不接触硬的东西。它们的一生都是在水中度过,在水中繁衍,成熟后生育后代。

海蛇不产卵,在水中直接生出幼蛇。通常是一胎1至2条,幼蛇体型较大,几乎是成年蛇的一半。

海蛇的头小,颈又细又长,尾巴扁平(有时全身都是扁平的)。鼻孔在鼻子尖上并且有瓣膜。它们不是在水中吸收氧气,而是把鼻子尖露出水面呼吸。当蛇潜入水中时,鼻孔里的瓣膜紧闭。如果蛇呆在水下不动,那么储备的空气够用6个小时。海蛇借助肺部和口中血管丰富的粘膜进行呼吸。海蛇经常用海水漱口,从中摄取氧。

如果将海蛇的小头和细脖子与其身体的后半段相比,那后者则显得过于粗大。假如是条水下船体的话,那么蛇体的后半段可以做起重机(头和脖颈)的支架。蛇悬在水中可以随意地操纵脖颈和头。淡水中的蛇可不会这样做。它们的躯干没有这样的支架。

大多数的海蛇都有毒。它们的毒性比陆地上最色险的蛇毒还要厉害好多倍。这是因为海蛇的主要食物是鱼类,而鱼类对蛇毒不太敏感。在印度沿海诲蛇出没的地方,任何一个村子里都可以听到有关渔民被蛇咬伤而丧命的事情。海蛇蛇毒毒害神经系统。人被海蛇咬伤后,人体很快就会麻痹。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过2~10个小时人便会死掉。但海蛇也并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们的毒液不多,毒牙短小,不会咬人皮下深处。

什么是作怪的海蛇?

1947年12月,一艘从纽约开往卡塔赫纳的希腊定期远洋轮,传来一惊人的消息:“撞死了一条不为人知的海洋动物。”初步下估计可能是“海蛇”。

该远洋轮的船长在纽约说:当怪物还在视线以内的时候,它就被撞死了,周围的海水被染成了红色。怪物的头宽0.76米,粗0.66米,长约1.52米。圆柱形的身体的直径达1.52米,颈子直径有0.43米,外皮呈褐色,无毛。

以后,在肯尼亚、朝鲜、加拉帕戈斯群岛、地中海等水域,先后都出现过这种目击奇闻。

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一群渔民突然扔下鱼网,中断了捕鱼,张皇失措地将船驶向岸边。原来,他们在公海里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有一条船的目击者后来说,有20条10~15米长的怪物,他一生中从未见过类似的动物。

1964年5月14日,“新贝德福号”捕鱼船的渔民,在马萨诸塞海湾又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准备捕鲸的渔民惊奇而张皇地发现,他们见到的不是鲸,而是一条15米长为人所不知的动物。该动物把鳄鱼般的头抬离水面4~5米。

1966年7月,美国人布莱特和里奇埃,乘一只划船穿过大西洋。当他们划到大西洋中心时,发生了一起奇异的遭遇。夜里两点左右,里奇埃抓住布莱特的肩膀,只见发磷光的海浪中出现了一个发亮的长带。它冲开浪峰,从水里抬起一个从未见过的动物的头。一双突出的眼睛闪烁着绿光,冷冷地盯着发呆的人,动物慢慢地游动着,转动着长颈上的头。

1977年8月,又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特大新闻。日本的“通洋丸”渔船的拖网,在新西兰岛南部的克赖斯特彻奇港附近,从300米深处捞起了一具辨认不出的死动物。惊异的渔民把这巨大的躯体拉上甲板。

全体船员一齐跑上甲板,给动物量了尺寸,拍下了大量彩色照片。

这具死尸重量超过2吨,身长近10米。它有一条长颈,一条尾巴和四个大鳍脚。头不很大,是扁的,嘴里牙齿很多。这和以前目击者的诉说十分相近。

“通洋丸”号的船长得到命令,把捞捕的动物运至东京。

极为遗憾的是,当隆重的迎接仪式在等待着拖网渔船时,进港的“通洋丸”上却不见那珍贵的捕捞物。

渔民们一致解释道:巨大躯体发出的恶臭使人难以忍受,以致叫人喘不过气来。科学上珍贵的标本竟被扔到太平洋的海水中去了,而且扔得如此仓促,不仅没有留下骨骼,甚至连一小块肉也没有留下。

日本科学家失望至极。他们研究了彩色照片和速写画之后,作出的结论是,这具尸体可能是蛇颈龙。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声称:这是一项最珍贵和最重要的发现,它可能证明古代动物还没有最后绝种。

海洋较少地经受非生物因素的交替。不仅对季节的变化不敏感,而且在几个地质时代内,温度、含盐度、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物质的含量的变化同陆地上发生的变化相比较,是极其微弱的。无怪乎在上一个世纪中叶就出现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海洋是一切生物避难所中最安全的处所,那里可能躲藏着前几个地质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1864年,从540米深处获得的海百合,过了几年,又得到了鲜红色的海胆。可在那时以前,人们只见到过这些生物的化石,其年龄已有万年。1939年,人们又发现了活“化石”——总鳍亚纲的矛尾鱼。

门席斯博士有这样一个著名论点:虽然许多“海蛇”的故事,看起来是荒诞的,但对这些故事置之不理却更为荒诞。

人们目击的这种动物,究竟是一种还是几种呢?根据古生物资料对长颈动物的描述来判断,首先想到的就是15米长的蛇颈龙。看来,这种动物的数量不会太多,它们生活在深海区或不是经常用网捕鱼的海域。由于它们的听觉和视觉很发达,行动显得非常小心。它们总是避开船只和捕捞工具,并且善于夜间活动,间隔较长时间(几个小时)才呼吸一次。

被人们所看到的,可能是其中年老或体弱的。它们在习性上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功能丧失,才被人们发现。

总结历史材料,十分有益。它有助于使今后的目击者更加注意这方面的新材料,为最终揭开这一秘密而努力。

查看详细

海蛇的毒液为什么是最毒的?

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自然演变的结果,不过有以一种海蛇是无毒的它就是锉蛇。不过海蛇的毒性强还取决鱼一个因素啊,它们喜欢吃有毒刺的海鱼的。一般海蛇咬人是没有疼痛感的哦。毒发的时候是随机潜伏性的。

查看详细

世界上最毒的海蛇是什么?

裂须海蛇海蛇多为神经毒,目前对海蛇的毒性研究的不多,也不像其他蛇毒有血清可以解毒,所以如果中了海蛇的毒是很致命的危险喔!

目前世界上约有700种蛇有毒,海蛇是其中最毒的一种。

种类

世界上约有五十种海蛇,台湾纪录中的大头海蛇、黑背海蛇和刺海蛇为凶猛的海蛇,其它如细鳞海蛇、黑头海蛇、饭岛式海蛇、阔尾属海蛇较为温驯。

查看详细

常见的海蛇有哪些?

在海洋深处,海蛇逍遥自在地在石缝中游荡觅食,或者悬垂在珊瑚丛下小憩,时不时还上露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即使海洋中的鲨鱼很凶猛,但是看到海蛇也要避退三舍。其实,原本海蛇也生活在陆地上,便由于后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陆地蛇不得不下海寻觅新的生存空间,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能够适应海洋生活,它们的身体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腹鳞退化了,身体变成圆柱形,后部直到尾部变得侧扁,这样能够减少海水的阻力,游动时更加灵活;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开合,能最大面积地接触空气,它一口气可以潜在水中5小时之久。

海蛇在寻找食物时,就像打仗的狙击手一样埋伏在洞穴或岩缝里,耐心等待目标物的出现。只要哪个不知情的可怜虫从旁边经过,海蛇就会迅速上前咬住对方,然后慢慢吞入腹中。海蛇吃东西的迅速十分缓慢,所以很多时候它不得不将猎物留在海底,自己去海面上呼吸新鲜空气。海蛇和陆地蛇一样都是“近视眼”,在黑暗的环境下看不清东西,但是凭着发达的嗅觉,不管怎样游到哪里,它总是能轻松灵活地穿过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目标物。

目前人类已知的海蛇有38种海蛇,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较常见的几种。

青环海蛇:体长2米左右,躯干前段较细,头部很小,体后部及尾部侧扁。头背呈黄橄榄色或深橄榄色,眼后及颞部有黄斑,腹鳞宽度不到体宽的1/4,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略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青环海蛇有毒,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海蛇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

淡灰海蛇:俗称黑点海蛇,它的腹鳞特征类似于青环海蛇,但是它身体最粗部位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太细,头也不太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来看,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它主要分布于从波斯湾经印度半岛沿岸到印澳海域,以及中国的山东、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沿海地区。

青灰海蛇:其腹鳞与背鳞特征与淡灰海蛇相似,但躯干部深色环纹达腹部中央,构成完整的环纹,从侧面来看,深色环纹比其身体上的浅色部分要窄。主要分布于从印度洋经南中国海至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台湾、山东等沿海地区。

平颏海蛇:俗称棘海蛇,躯干的腹鳞不太清晰,与其相邻的背鳞大小相似,或腹鳞退化。眼睛上下的鳞片正常,不成棘状。体型粗短,头部较大,分布于东印度洋经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亚及菲律宾沿海,以及中国的山东、福建、海南、广西、香港、台湾等沿海地区。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04 热度: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