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吃什么东西?

泥鳅的主要的食物就是一些浮游的生物、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及藻类等。值得注意的是,泥鳅非常贪吃,喂养的时候应该避免投食过多导致它吃得过饱,妨碍肠管的正常呼吸,影响生长。

”拓展资料“:

泥鳅(学名:),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

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泥鳅在我国全国各地的都有广泛分布,南方更多,泥鳅的品种也不止一种。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本属种类较多,有泥鳅、大鳞泥鳅、内蒙古泥鳅、青色泥鳅、拟泥鳅、二色中泥鳅等。在全世界泥鳅总共有10多个品种,但是外形都相差无几。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发展养大鳞副泥鳅和日本的川崎泥鳅。一般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它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

泥鳅食物

1、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

2、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3、附: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4、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

展资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它一直都是不少中国人心中的滋补良品。泥鳅的营养成分很丰富,功效也很多,除了食用外还可药用。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条。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野生的泥鳅主要夜间觅食,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人工饲养的泥鳅主要喂食颗粒饲料。

要是家中当宠物饲养可以少量的投喂些红虫和水蚯蚓或者馒头屑。

吃泥鳅太多有什么坏处?

吃泥鳅太多没有坏处。

从中医的角度讲,泥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补中益气、养肾生精。非常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体虚盗汗的人食用,对某些急性肝炎的治疗也十分有益。

而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泥鳅是鱼类里的补钙冠军,同等重量下,泥鳅的钙含量是鲤鱼的近6倍,是带鱼的10倍左右。

泥鳅同时富含有利于钙吸收的维生素D,因此是很好的补钙食物。此外,泥鳅还富含亚精胺和核苷,能增加皮肤弹性和湿润度,并提高身体的抗病毒能力。

泥鳅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和赖氨酸等较高,还含有大量维生素,其维生素B1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类高3-4倍,维生素A、维生素C含量也较其它鱼类为高。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很少,还含有铁、磷、钙等物质;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拌糖抹患处可治痛肿;泥鳅的肉质富于营养,每100克含蛋白质9.6克,远比一般的鱼、肉类高。

查看详细

泥鳅有哪些功效?

泥鳅,有补中益气、祛除湿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肿护肝之功能。泥鳅与大蒜猛火煮熟可治营养不良之水肿。泥鳅用油煎至焦黄加水煮汤可治小儿盗汗。泥鳅炖豆腐可治湿热黄疸。泥鳅与虾黄同煮服,可治阳痿不举。

查看详细

泥鳅的功效有哪些呢?

泥鳅的味道鲜美,而且药效也很强。它味甘性平,可以补益脾肾,利水解毒。对于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更难得的是,它补而能清,诸病不忌,所以是上好的补肾佳品。

查看详细

泥鳅怎么繁殖?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最适水温为22一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一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一粒,体长20厘米怀卵量为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卵圆形,卵径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一1.5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一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泥鳅

拉丁学名:ish

别称:鱼鳅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

科:鳅科

亚科:花鳅亚科

属:泥鳅属

分布区域: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

简介:

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条。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药用: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暖中益气、醒酒,解除消渴症。同米粉一起煮食,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

附方:

治疗异物鲠喉:用线捆住活泥鳅的头,将它的尾巴朝里,先放入喉中,然后将泥鳅拉出来即可。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6 热度: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