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分枝杆菌是什么?

阴囊分枝杆菌通常是组织培养的黑暗环境中产生黄色色素,生长速度较快。通常是根据受伤时候的环境,和受伤的环境来确定病菌的原因。建议要使用抗菌消炎类的中药进行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自然界中瘰疬分枝杆菌在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在30℃及37℃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建议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瘰疬分枝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52石斛网www.52shihu.com],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对磺胺、红霉素等敏感,对异烟肼及PAS耐药。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您

阴囊分枝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特征是在组织培养的黑暗环境中产生黄色色素。在罗氏培养基中分别于30℃和37℃培养2~3周。37℃培养3天,然后改为25℃,生长速度较快。根据病况的环境,和受伤的环境来确定病菌的原因。

瘰疬这两个字怎么念?

瘰疬的读音:luǒlì

一、疬的读音:lì

二、汉字释义:

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俗称“疬子颈”,有些地区称“老鼠疮”。

三、汉字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四、部首:疒

五、相关词组:

石疬、疬疡、疬疡风、提疬丹、瘰疬敷药

一、汉字笔画:

点、横、撇、点、提、横、撇、横折钩、撇

二、词语释义:

1、石疬

颈项部淋巴结肿大之坚硬如石者。

2、疬疡

亦称“癧疡风”。汗斑。由一种霉菌引起的皮肤病。

3、疬疡风

见“疬疡”。

4、提疬丹

名称:提疬丹组成:水银1两,硼砂1两,火消1两,明矾1两,皂矾1两,食盐1两,朱砂2钱。

5、瘰疬敷药

功能主治瘰疬。

查看详细

瘿瘤与瘰疬有什么区别?

1、症状不同

瘿瘤: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常见。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压迫症状。甲状腺恶性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引起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症状,还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瘰疬: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

2、病因不同

瘿瘤:常因碘缺乏、对甲状腺素需求量增高、甲状腺合成和分泌障碍;性别,遗传因素,射线照射,促甲状腺激素过度刺激等引起的疾病。

瘰疬:多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

瘰疬的临床表现

1、初期

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2、中期

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3、后期

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

百度百科-瘿瘤

             百度百科-瘰疬

查看详细

瘰疬是甲状腺囊肿吗?

应该不是。“瘰疬”是中医指结核菌侵入淋巴结,发生核块的病,多在颈部,有时也发生在腋窝部,症状是局部发生硬块,溃烂后经常流脓,不易愈合。俗称“疬子颈”。

而甲状腺囊肿是指在甲状腺中发现含有液体的囊状物。甲状腺囊肿通常没有其他症状,除非囊肿很大或囊肿内有出血的现象,这时可能造成一些压迫的症状,如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沙哑等。一般而言,甲状腺囊肿很少会有恶性细胞,通常只需观察,看是否有变大的趋势即可。查看详细

内消瘰疬丸是怎么服用?

内消瘰疬丸为处方药,用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症、乳房良性肿块。用法用量本品为糊丸,瓶装每瓶100克,每天3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下,口服。本品为棕色至棕褐色的浓缩丸;气微香,味咸、苦。孕妇忌用。大便稀溏者慎用。口服,一次八丸,一日三次。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9-26 热度: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