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蜈蚣咬伤什么都不用可以吗?

必须要进行处理的。1.蜈蚣咬伤。其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红肿。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可立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不用碘酒。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2.蜈蚣在有些地方又叫“百脚虫,蜈蚣越大毒性也越大,被咬后的症状也越厉害。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起到中和的作用,所以被咬后立即用淡碱水或肥皂水、石灰水来冲洗伤口,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疼痛仍不减轻的服用止痛药和蛇药片。3.临床表现: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应急处理:蜈蚣咬伤后立即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石灰水等清洗伤口[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被蜈蚣咬了之后,有两种情况:1、咬伤的地方有点皮肤过敏现象,之后就没事了;2、咬伤后出现头晕、耳鸣、甚至会出现呕吐现象,这就是中毒现象,体能较差的人情况会更加严重;分析:出现1的情况是被蜈蚣咬伤的伤口较轻,未达到中毒程度,另外也是个人的免疫力较强,把其中的毒素化解掉了;出现2的情况是个人免疫力较差,被咬伤的地方也较严重,毒素进入体内造成中毒现象咬伤后可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4%碳酸氢钠等清洗伤口,用碘酒、酒精进行消毒。可以用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如果有蛇药的话。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没药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

蜈蚣什么部位有毒?

1。蜈蚣的毒腺中有毒液,通过口钳蜇刺注入猎物体内。但是它的毒液口服是无效果的,所以无论是其他动物还是人在吃蜈蚣时都不需去掉毒腺。蜈蚣毒是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一种毒素。在螫伤局部可致红肿、灼痛;同时产生淋巴管炎;但全身反应较轻,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增快、谵语及抽搐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2。蜈蚣()为节肢动物门唇足纲整形目蜈蚣科动物。蜈蚣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中风、惊瘸、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烫伤、疮疡肿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止痉作用、抗真菌和治疗糖尿病的作用。3。蜈蚣的第一对脚星钩状,锐利,钩端有毒查看详细

蜈蚣有多少条腿?

说到蜈蚣,相信有许多小伙伴们和小编一样会浑身一激灵,因为不仅有有毒,而且长的还吓人,蜈蚣到底有多少腿?真的有100条腿吗

查看详细

被蜈蚣咬伤应该立即怎么处理?

蜈蚣咬伤一般临床上处理原则,首先就是要给予患者咬伤的部位进行局部的处理。可以给予患者结扎,因为有一些蜈蚣是有毒的,结扎之后可以局部冷敷,如果有条件可以给予患者进行负压吸引,没有条件可以用口腔吸琢患者的有伤部位,这样能够减少毒素的吸收。但是注意操作者的口腔不要有破溃或者有牙龈坏的地方,以免导致自身中毒。局部处置之外然后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如果患者过敏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需要患者立即抗休克治疗,可以给予患者应用肾上腺素同时大量补液,应用维C等药物进行治疗。

查看详细

蜈蚣咬伤后怎样处理?

一医师告诉我医治蜈蚣咬伤的单方,能及时解毒而不必服用其他药物而愈。此方即用鲜黄皮果核捣烂成糊状,然后敷于患处。若是湿药已干,则又用新药敷上,直至不再感到不适即可。如今正值黄皮上市季节,倘若现在能将鲜黄皮果核用玻璃瓶装好放置冰箱保鲜的话,就可不受季节所限而随时急用。延伸阅读:被宠物咬伤后的处理措施(图)被宠物咬伤后,是否要注射疫苗,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看被什么样的宠物咬的。咬伤您的宠物如果是:无证犬、来历不明犬;准养犬,但已6个月以上未打“免疫针”;疯狗或疑患狂犬病的宠物。这些情况都需注射狂犬病疫苗。有时虽没被咬伤,但被抓伤或被舐过粘膜,也需注射疫苗。如果头面、颈、上肢、胸背部等多处被咬伤,必须同时注射抗……更多>>毒蛇咬伤的急救夏秋季气温升高,大地湿润,草木葱茏,正是毒蛇频繁活动的时期。田间劳作,野外游玩,都有可能被毒蛇咬伤。毒蛇咬伤后,除了引起局部疼痛、出血外,毒液还可由伤口经血液循环迅速扩散至全身,引起全身中毒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一旦被毒蛇咬伤,要保持镇静,力争在几分钟内进行急救处理,排除毒液,防止吸收,抑制毒性作用。……更多>>

查看详细

蜈蚣草要怎么繁殖?

蜈蚣草系蕨类植物,不开花,不结实,因而无法用种子繁殖。那么它怎样繁衍后代呢?其繁殖器官是叶背面的孢子囊群。它们整齐地排在小叶片中脉的两侧,呈褐色颗粒状,具肾形的孢子囊盖,内含卵圆形的孢子,粉状,熟后自动脱落,繁衍后代。可收集成熟的孢子种植。家庭养植常用的方法是分株,这种方法具有成形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蜈蚣草别名肾蕨,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直立生长的地下块茎,其上密生棕色鳞片,由块茎的主轴上抽生匍匐茎,匍匐茎在土壤表层横生并能长出分枝,在分枝上又能形成新的块茎,使植株不断扩大。羽状叶从块茎主轴上抽生,呈披针形。

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也怕暑热。3~9月份的生长适温是18~26℃,9月至翌年3月份的生长适温是12~18℃,能忍耐短时间2~3℃的绝对低温,怕阳光暴晒,但也不能常年蔽荫,春、夏、秋三季在疏荫下生长良好,喜富含腐殖质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不耐旱,较耐水湿,耐肥力强。

蜈蚣草抽生地下匍匐茎的能力较强,盆土用泥炭、腐叶和面沙各1/3混合,家庭陈设最大栽入“坯子盆”内。翻盆时如不分株,应将一部分外围须根剪掉,同时剪掉老叶,使植株彻底更新。空气湿度要大,防止暴晒,也不能全部蔽荫,夏季要防暑降温,否则小叶会大量脱落。盆土应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经常向空中和地面喷水。春、秋两季各追施2~3次液肥。10月上旬应移入中温温室或有供暖设备的室内,冬季要多见阳光,少浇水,不要追肥。

蜈蚣草的羽状复叶奇特美丽;四季常青,又较耐阴,是深受欢迎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

蜈蚣草的叶片水养耐久,是插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配叶植物。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把蜈蚣草的叶片加工成翠绿的干叶,供插花长期使用。

查看详细

在鱼缸里怎么放蜈蚣草?

蜈蚣草,拉丁名:folia(L.)Presl,别名:肾蕨、圆羊齿、篦子草、石黄皮,肾蕨科肾蕨属,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生长特性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温3~9月为16~24℃,9月至翌年3月为13~16℃。冬季温度不低干8℃,但短时间能耐0℃低温。也能耐30℃以上高温。肾蕨喜湿润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春、秋季需充足浇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脱落。夏季除浇水外,每天还需喷水数次,特别悬挂栽培需空气湿度更大些,否则空气干燥,羽状小叶易发生卷边、焦枯现象。肾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切忌阳光直射。规模性栽培应设遮阳网,以50%~60%遮光率为合适。

病虫害防治:室内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遭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防治。在浇水过多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肾蕨易发生生理性叶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湿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室内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遭受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防治。在浇水过多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肾蕨易发生生理性叶枯病,注意盆土不宜太湿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查看详细

被蜈蚣咬怎么办会有生命危险吗?

被蜈蚣咬伤的处理

(一)被咬伤后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蜈蚣不会无故攻击人,我们常常将蜈蚣放于手背上爬行,也未见螯咬手背,但当蜈蚣感觉到自己受威胁时,如身体受夹制、被突然拨弄、尾足被踩等时,它才会咬对其构成威胁的物体,当蜈蚣将大颚刺入人体组织时,即开始注射毒液,而且不会在瞬间内将毒液注射完,如果被螯者不及时摆脱蜈蚣,则其会继续注射毒液,造成更大危害,毒液注入人体组织后,被螯伤部位迅速出血红肿、剧痛,并出现一圈“红线”等典型的局部反应,如不及时处理或蜈蚣注入的毒液过多,还会出现头痛、晕眩、寒颤、恶心、呕吐、发烧,甚至休克,但一般来说,不会有生命危险。

(二)处理措施

(1)立即挤压被咬伤处,挤压时从伤口的周围向伤口中心挤压,然后用嘴对准被咬的位置将毒液吸出,并将毒液吐出,以排出毒液。

(2)将压后应利用身边易得的药物涂抹伤口,常用的药用物有:

①将香烟丝捣碎搅烂,拌菜油涂抹伤口。

②将大蒜头瓣剥出从中切断,用断面涂擦伤口。

③用活蚯蚓直接在伤口涂擦,让其皮肤上的粘液涂于伤口,或将蚯蚓撕断,将消化道内的内脏挤掉,用断面直接擦伤口,以使蚯蚓的体液涂于伤口。

④将活蜗牛肉体从壳中“拖出”,直接用其体表擦伤口,使其体表粘液涂于伤口。

⑤用桑树汁液,拌少许盐,涂于伤口上。

⑥用盐肤木的汁液直接涂于伤口上。

⑦用花露水、清凉油或氨水直接涂伤口。

⑧用鸡蛋清液涂抹伤口。

将伤口作初步处理后,为安全起见,最好还是到医院作进一步处理与治疗。被蜈蚣咬伤,即使采用上述方法处理,有些也不会立即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康复。

肿是很正常的,那是因为蜈蚣獒的毒素还在您的脚趾里面,如果疼痛或大脚痛的感觉,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您担心还是担有其他影响,可以擦点消毒药水,切记,点滴即可

查看详细

蜈蚣怎么做药?

]

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体长厘米,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蜈蚣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1、头部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2、躯干部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3、外骨骼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外骨骼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外骨骼的形成限制了蜈蚣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因此蜈蚣在生长过程中便有了蜕皮现象。蜈蚣蜕皮时,体内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将外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几丁质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个身体从中钻出,并重新形成外骨骼。蜕皮时蜈蚣用头顶主池壁,先顶破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渐使身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一次剥脱,最后脱离尾足。每次蜕皮需要2~3个小时。

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2、呼吸系统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5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3、循环系统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4、排泄系统蜈蚣的排泄气管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6、生殖系统蜈蚣为雌雄异体。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卵巢或精巢,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受精囊,雄蜈蚣有2个储精囊,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胆小怕惊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卷曲不动,正在产卵的蜈蚣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所以人工饲养蜈蚣的地方一定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2、喜欢阴暗潮湿,但怕光怕渍水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3、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爬出来活动,觅食及交配晚上8时~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于见到蜈蚣了。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都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捕猎物进行觅食。

4、具有舔舐的习性蜈蚣用第一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二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的干干净净,这种习性可以排除寄生性小动物和细菌、真菌对蜈蚣的侵害,是防御病害的一种表现。蜈蚣这种舔舐习性,也表现在舔卵上,抱卵的雌蜈蚣也会舔舐卵粒,保持卵的清洁,防止霉菌的危害,保证卵能正常孵出小蜈蚣来。

蜈蚣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痉挛抽搐。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内风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如止痉散。经适当配伍,亦可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等证。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结。以本品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如不二散,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若以本品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又可治毒蛇咬伤。

3.用于风湿顽痹。本品亦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作用,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

4.用于顽固性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用法用意】

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备述:

1.《本经》:“敢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别录》:“主治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本草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伤。”

2.本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及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氨基酸。蜈蚣对戊四氮、纯烟碱和士的宁等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蜈水浸剂对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人不风流枉少年!贫僧这厢有礼了...^_^...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2-23 热度: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