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蚱蝉:蚱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寄主植物有梨、苹果、桃、李、杏、樱桃、山楂、葡萄等果树及桑、杨、榆、槐等林木。

发生规律:多年发生1代,以卵和若虫越冬。在冀北地区成虫7~9月发生,8月产卵,卵期10个月,当年不孵化,以卵越冬[52石斛网www.52shihu.com],第二年6月份孵化。

为害特点:若虫生活于地下,刺吸根部汁液。成虫刺吸嫩枝汁液,削弱树势,并在枝梢内产卵,刺破树皮与木质部,致使枝梢因伤口失水而枯死。

如何识别黑蚱蝉?

黑蚱蝉,又叫黑蝉、蝉和知了,属同翅目,蝉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柑橘产区。其主要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40~44毫米,体黑色,有光泽,局部密生细毛。头比中胸背板基部稍宽,头的前缘及额顶各有1块黄褐色斑。复眼灰褐色,单眼琥珀色。前胸背板短于中胸背板,微突起。中胸背板上X形突起非常明显,红褐色,前角上有1条暗色纹。腹部各节侧缘为黄褐色,背瓣将发音器全部盖住,酱褐色。腹瓣舌状,边缘红褐色。前足基节隆线及腿节背面红褐色,腿节上有尖锐的刺,中、后足腿节脉纹为黄褐色。前后成虫产卵枝翅均透明,脉纹为黄褐色。雄虫发音器在腹部第一、二节处,雌虫无发音器,但有听器。卵长2.4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有光泽。若虫末龄时长约35毫米,状似成虫。幼龄虫体软,为白色或黄白色,以后变为黄褐色,具翅芽;额显著膨大,触角和喙发达,无复眼,在复眼部位上有1单眼。前胸背板很大。前足腿节,胫节发达,有齿适于开掘。老龄时体较硬,前胸背板缩小,中胸背板变大,头顶至后胸背板中央有一蜕皮线,腹部缩小,翅芽发达,老熟时可达腹部中央。

查看详细

蚱蝉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蚱蝉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虫体长44~48毫米,雌虫33~44毫米,翅展125毫米。全身黑色有光泽,外被黄色绒毛。头部中央凹陷。复眼淡黄褐色;单眼3个,潜黄褐色,三角形排列。触角刚毛状。中胸背板有X形突起。翅透明,翅脉淡黄色至黑色,基部黑色,后翅基半部黑色。足淡黄褐色,腿节上有黑色条纹,茎节上有黑色条纹,胫节的基部及端部为黑色。

(2)卵:长约2.4毫米,宽0.3毫米,梭形,乳白色渐变淡黄色。

(3)若虫:老熟若虫体长35~40毫米,黄褐色,有翅蚜,前足腿、胫节粗大下缘有齿或刺为开掘足。

查看详细

蚱蝉是怎么生长繁殖的?

一生须经过4~5年完成1代。以卵、若虫在土壤里过冬,卵期1年,若虫期3~4年,每年7月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雨后的傍晚老龄若虫从土壤里爬出地面,顺树主干向上爬行,当晚脱皮,成虫羽化后静止2~3小时,即爬行或飞翔。成虫寿命45~60天。雌虫于7~8月产卵,选择直径4~5毫米嫩梢产卵,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窝”,然后产卵于木质内。每一卵窝有卵6~8粒,卵窝多直线排列,少数螺旋状排列,一个枝条有卵100余粒。若虫孵化后落到地面,钻入土中,在土壤生活3~4年,吸食根部汁液。

查看详细

蚱蝉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4~5年发生一代,除第一年以卵在被害枝条内过冬外,其他年份均以若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初结束。当夏季平均气温达22℃以上时,老龄若虫于夜晚从土壤中爬出地面,顺树干爬行。老熟若虫出土盛期为21~22时,当晚蜕皮羽化成成虫。成虫7~8月先刺吸树木汁液,进行一段时间的营养补充,之后交尾产卵为害。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02 热度: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