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症有哪些?

所谓糖尿病合并症,可以认为是由于糖尿病及糖尿病状态而继发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以及临床症状。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报告书中指出:“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预后,大部分是由于所谓糖尿病性合并症所决定的。”认为影响眼、肾、神经的特异性进行性障碍与心脏病、坏疽、脑卒中的明显感受性是对代谢障碍控制不当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将糖尿病性合并症分为特异性进行性损害和明显的感受性两个方面,明确指出糖尿病性合并症是左右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常将糖尿病合并症大致分为急性合并症及慢性合并症两大类。

糖尿病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可认为是糖尿病代谢异常的一种变型。糖尿病急性合并症主要有以下四种。

(1)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2)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3)乳酸性酸中毒。

(4)混合性糖尿病昏迷。

此外,一般急性合并症中还包括急性炎症,但是若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易感染性是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状态长期持续产生的,则将其作为慢性合并症处理。

糖尿病慢性合并症

(1)按WHO的分类。WHO研究小组的报告中将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分为如下几种。

①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症、白内障及其他眼病(眼肌麻痹、郁滞性青光眼)。

②肾病。糖尿病性肾病及其他肾病(尿路感染、膀胱弛缓、肾盂肾炎、肾纤维化、肾衰)。

③糖尿病性神经症(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植物神经障碍等)。

④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冠状动脉疾病及非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小动脉硬化症、脑梗塞、脑出血)。⑤糖尿病足。坏疽、败血症。

(2)按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分类。此种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大血管病变。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障碍;末梢动脉病变。

②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白内障;血浆蛋白异常;血液学异常。白细胞异常包括白细胞的化学性、游走能力降低,吞噬能力、噬菌能力降低,细胞性免疫能力降低;红细胞异常包括红细胞凝集能力增大,变形能力降低,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降低在P50以下;血小板异常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力增加,血小板前列腺素E2类物质增加;全血异常包括血浆、全血的黏度亢进,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能力降低,血液凝固亢进。

(3)按不同脏器的合并症分类。

糖尿病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类。

(1)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些患者可以此为首发症状。

②感染: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也常见,真菌性阴道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此外,肺结核、尿路感染也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2)慢性并发症

①大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肢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②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最重要。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③神经病变: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后期可有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和瘫痪。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胃排空延迟、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过速、心搏间距延长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以及残尿量增加、尿失禁、尿潴留、逆向射精、阳痿等。

④眼的其他改变:除视网膜病变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末梢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度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糖尿病足。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服用洗胰清糖素有助于控制血糖平衡,平稳血糖的同时,还有助于调节肾和胰岛功能,极大的缓解多尿和多饮的症状,同时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7.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众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糖尿病性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所致脊髓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伴发的葡萄膜炎、糖尿病并结核病等。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并不代表血糖高就是糖尿病。现在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的不够充分,大家普遍都认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但如果人们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及治疗就会引发糖尿病。

老年人患糖尿病病程长,如控制不好,易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疾病

2、脑血栓

3、糖尿病性肠病

4、白内障

5、难于控制的肺结核

6、肾病

7、性功能障碍

8、糖尿病骨病

9、膀胱病

10、感染

糖尿病吃哪种中药比较好?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口服中成药物来辅助治疗,如果血糖在很高的状态,那么口服中成药物效果也会比较差,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或者胰岛素等,将血糖控制理想,可以加服中成药物参芪降糖颗粒,这个主要是养阴的一些药物。

查看详细

鹿鞭膏糖尿病能吃吗糖尿病为什么不能吃鹿鞭膏?

鹿原鹿鞭膏复

是自家鹿场秘制的,制祖传的方子,纯放养的梅花鹿,其他原材料也都是野生的,纯度也特别高,口感也好,补肾效果真的挺不错的,可以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祛风湿、益精髓,对性欲减退、失眠多梦、盗汗、须发早白、前列腺炎,小便频数滴沥、遗精梦泄、精神不振者、神经衰弱、四肢无力、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都有很好的效果。

查看详细

白蒿泡水喝的功效能治糖尿病吗?

白蒿泡水喝不能治疗糖尿病。用白蒿泡水喝,具有清热解毒、清洁肝脏、帮助肝脏排毒、退黄消炎、镇痛止血的功效。喝白蒿泡的水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可以达到保护肝脏的效果。白1号当中的香豆精还可以降血压、调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可以用水煎服黄连、葛根或者黄芪,也可以用枸杞泡水喝,这些中药都有明显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查看详细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枸杞子呢?

糖尿病人可以吃枸杞子的,而且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坚持低糖饮食原则,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否则不利于病情的稳定。

查看详细

糖尿病患者怎么治疗?

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以综合治疗为主,首先就是需要患者在饮食上进行调控,避免食用高糖的食物,并且要学会自我的检测。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比如胰岛素、双胍类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等,以及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9-25 热度: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