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何时传入中国?

玉米,原产美洲。航海大发现之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活动,逐步传入中国。

有的文献认为阿拉伯商人经过中亚将玉米传入中国,有的文献认为玉米随着欧洲人的海船从华南(广西、广东)传入,但时间大致基本上都在明朝中期之后(最早见于1531年)。

影视剧中穿越的食物,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挂面宋元时期才出现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

《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玉米(拉丁学名: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植株高大,茎强壮,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但由于其遗传性较为复杂,变异种类丰富,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过长、变异系数过大、影响子代生长发育的缺点,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不但克服了上述缺点和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育种速度和质量。

从推广单交种以来,我国己更换了6次单交种,目前中国正在种植的玉米品种为第7次品种:

第一代单交种代表品种是新单l号、白单4号,推广时间为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二代代表品种是群单105,推广时间为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第三代代表品种是丹玉6号,推广时间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第四代代表品种是中单2号,推广时间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第五代代表品种是掖单13,推广时间是S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第六代代表品种是农大108、农大3138、豫玉22,推广时间是90年代后期至2000

第七代代表品种是郑单958[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推广时间是2000年初至今。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学者一般认为,古代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

1、西北陆路传入:先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2、西南陆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中国西南地区(15世纪末葡萄牙人可能将玉米先传入印度果阿,然后一路传入爪哇;另一路传入近邻缅甸,再从缅甸传入中国)。

3、东南海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东南亚,经中国商人或葡萄牙人由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玉米须煮水喝有何功效?

玉米须煮水喝的功效如下:1、治湿疹湿疹的起因多是湿邪导致的,玉米须的性平,味甘淡,能清利湿热,因而用玉米须煮水喝可以帮助改善湿疹症状。2、治过敏性鼻炎取玉米须6克煎水喝,每日1次,对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3、降低三高玉米须含有维生素K,因为对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治疗效果。并且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降压机制是以中枢性为主。所以玉米须煮水对降三高有帮助作用。4、保护心脏玉米须含有类黄酮,能抑制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此外,新鲜的玉米含有的纤维素是精米、精面的6-8倍,能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继而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5、利胆利用查看详细

旱半夏和玉米怎样种植?

旱半夏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阴,适合山坡、平地栽培。可与果树间套种,也可与玉米、油菜、小麦等高秆植物间作。以沙质土壤种植最佳,重粘土,低洼积水地块不宜种植。旱半夏以冬季11月至次年春季4月为播种适宜期,播前结合整地,每667米。施厩肥或堆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播种时再耕翻1次,然后整细耙平作畦。早半夏主要用块茎和主芽繁殖。采用块茎繁殖最好随挖随栽种,按行距17~20厘米、株距7~10厘米挖穴,每穴栽2~3个块茎,每667米。用40~50千克块茎,盖土不要过厚,以1~2厘米为宜,覆土后如土壤干旱要及时浇水。采用株芽繁殖的则应在夏秋间老叶将要枯萎、叶柄下的株芽已发育成熟时,采取成熟株芽进行条栽,行株距问块茎繁殖一样。你也可以去农资哈哈送询问高级农艺师付永,相信他可以给你更全面的解答!

望采纳!

查看详细

玉米须加灵芝煲水喝有什么功效?

灵芝加玉米须有利尿理气的功效,玉米须有利尿,在中草药中是治疗石淋的良药,灵芝具有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在中草药里面有治疗失眠,神经衰弱,肝炎。肝硬化,心脏病等功效。

查看详细

玉米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玉米须是玉米的雌蕊,当玉米的花粉落在玉米须的顶端时就会萌发出花粉管,在玉米须中生长进而伸进底部的玉米子房中完成受精繁殖过程。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浪费。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7 热度: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