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驯化的鸬鹚能用来捕鱼?

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鸬鹚是一种水鸟,全身羽毛黑色,并带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有点像

乌鸦,所以被人称做水老鸦、鱼老鸦、鱼鹰。

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汉代的《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均载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捕鱼。

驯养鸬鹚的方法是把鸬鹚捉到后,饲养几天,让它驯服。训练的时候,先用很长的绳子缚住鸬鹚的脚,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就这样把它赶到水里,叫它入水捕鱼。等到捉到了鱼,训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捉鱼。

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弦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先把脚上所缚的绳子解掉,再在头颈上套上一个环子使鸬鹚的项颈,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大鸬鹚驯服以后,小鸬鹚就可以跟着大鸬鹚学习。

鸬鹚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有害,故现在已不养它捕鱼。在鱼池更禁止养鸬鹚。但在一些河网地区,由于河面狭窄,不便于实行大规模捕捞作业时,多养鸬鹚帮助捕捉鱼类。一只鸬鹚每天能捕鱼10公斤左右。据渔家估算,一只鸬鹚每只每天只吃1斤半的鱼苗,然而它捕获的鲜鱼,却远远超过它们的消费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好像农民对耕牛那样爱护,把它称作“渔家宝”。

鸬鹚(学名:):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广布于全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以温热带水域为多。

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鸬鹚是一种水鸟,全身羽毛黑色,并带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有点像乌鸦,所以被人称做水老鸦、鱼老鸦、鱼鹰。

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52石斛网www.52shihu.com],也非常有效。

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在中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中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

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扩展资料

鸬鹚(学名:):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广布于全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以温热带水域为多。

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汉代的《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均载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捕鱼。又据《古农书简介》所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三国以后,开始推广。”这要比日本公元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据《随书?倭国传》所载:“倭国土地膏腴,水多陆少,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说明鸬鹚的驯养在日本也是较早的。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家家养乌鬼(鸬鹚的别名),顿顿食黄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描述了饲养鸬鹚的盛况。驯养鸬鹚的方法是把鸬鹚捉到后,饲养几天,让它驯服。训练的时候,先用很长的绳子缚住鸬鹚的脚,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就这样把它赶到水里,叫它入水捕鱼。等到捉到了鱼,训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捉鱼。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弦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先把脚上所缚的绳子解掉,再在头颈上套上一个环子使鸬鹚的项颈,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大鸬鹚驯服以后,小鸬鹚就可以跟着大鸬鹚学习。鸬鹚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有害,故现在已不养它捕鱼。在鱼池更禁止养鸬鹚。但在一些河网地区,由于河面狭窄,不便于实行大规模捕捞作业时,多养鸬鹚帮助捕捉鱼类。一只鸬鹚每天能捕鱼10公斤左右。据渔家估算,一只鸬鹚每只每天只吃1斤半的鱼苗,然而它捕获的鲜鱼,却远远超过它们的消费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好像农民对耕牛那样爱护,把它称作“渔家宝”。

鸬鹚会游泳吗?

鸬鹚(学名:):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是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鸟类,在内陆水域有生活区域。鸬鹚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鸟,从最古老的家族的栖息地判断。它们的范围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岛屿。

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

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尽管这些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水中,但它们不具备其他海鸟的防水油,所以必须花很多时间晒自己的翅膀。

查看详细

鸬鹚怎么生子的?

鸬鹚,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每当繁殖季节,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每窝卵2~5枚。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孵化期28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渔民称之为鱼鹰。

人工驯养中鸬鹚,于每年1月份开始求偶交配,交配中行为多在岸上。每隔1~2天产卵1枚,卵形椭圆,卵壳青绿色或纯白色不等。在一个繁殖期1只雌鸟产卵7~15枚,最强个体喂养得当,也有产卵多达40~50枚的记录。每次产卵时间常在19:00~24:00时不等。卵重为48~59克,卵的大小为39~41毫米×62~66毫米。

卵用抱巢的家鸡代孵,孵化期26~28天,初生雏鸟,双眼紧闭,全身裸露,体重约40克,可在3~4~7日龄睁开双眼。5天后生出绒绒雏羽。初生雏鸟人工饲喂剁碎的鱼虾及混有少量豆腐的粥样饲料,每天每只饲喂6~8次,每天每只总饲料量约50克;25日龄的雏鸟,每天每只饲料量增至250~360克。约经45日龄,体羽生齐;50~60日龄雏鸟可独立离巢和自行取食。

查看详细

鸬鹚为何种鸟有什么用处?

鸬鹚(bo)鸬鹚俗称鱼鹰,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我国有5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青海湖为普通鸬鹚,全长80厘米,体重1700~2700克,全身为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嘴厚重,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裸露的皮肤呈黄色,裸出部份的周围有幅宽广的白带。上背、肩羽为暗赤褐色,羽缘为黑色。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翼色314-340mm,尾长90-154mm,候鸟。幼鸟体上面是暗褐色,体下是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种类:中国有5种: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东南沿海各省常见。鸬鹚广泛分布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

鸬鹚很少鸣叫,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候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飞行姿态与雁类相似,常成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性不甚畏人。

单独或结群在水中捕鱼。趾间有蹼相连,善于游泳和潜水。饱食后在陆地或树上休息时,常伸展双翅在阳光下晾晒羽毛。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繁殖,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冬天有上万只鸬鹚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其他地点罕见。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我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全世界广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普通鸬鹚与斑头雁、棕头鸥、鱼鸥组成青海湖四大候鸟群。繁殖地集中在三块石和海西山的悬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布,总数在4500只左右。善游泳和潜水,巧于捕鱼。在陆地上显得笨拙,停息时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时间较长。鸣声粗犷、沙噪,不悦耳。主食鱼类。雌、雄鸟均营巢,轮流孵卵。喂雏方法特别,亲鸟张着嘴,雏鸟伸嘴入其咽部,从亲鸟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鱼体。喂水时,亲鸟将水从嘴里喷出,似注射器注入雏鸟嘴里。

3月下旬迁来青海湖,巢筑在近水无人、畜干扰的悬崖上,大部分则在往年旧巢的基础上修理加高。在海西山陡崖上可以见到逐年垒起的高40-70厘米的柱状巢体。筑巢材料为灌木枝条、草茎及其他杂物,每巢产卵3-4枚,每枚平均重54.4克。孵化期30-31天,鸬鹚幼鸟出壳后一直由亲鸟喂养,直到幼鸟发育完全,具有独立飞翔捕食能力后才离开巢穴。鸬鹚主食鱼类,可以潜入3-4米深的水中捕到超过它自身体重一倍以上的大鱼。鸬鹚的越冬地在云南、贵州两省的湖河区,直至中缅边境的瑞丽江畔。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查看详细

鸬鹚为什么要帮人捕鱼?

鸬鹚本身并不是想帮人捕鱼,而是人利用它来捕鱼,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

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

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

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是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鸟类,在内陆水域有生活区域。鸬鹚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鸟,从最古老的家族的栖息地判断。它们的范围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岛屿。

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

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查看详细

鸬鹚有什么特点和外貌?

鸬鹚特点和外貌有:

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最大可达100厘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

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属鸬鹚科(学名e),是鸟纲鹈形目的一科,其下仅包括鸬鹚属(学名)一属。特征为足部4趾相连全蹼足,是鸟类中所仅见。共包括30种左右的鸬鹚。

鸬鹚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9 热度: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