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伏的时候为什么要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52石斛网www.52shihu.com],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羊肉包饺子哪块肉好?

最好选择肋排,最好吃的是肋排剔下来的肉,这一块的肉非常嫩。

主料:羊肉馅800克、西葫芦2个、面粉适量

调料:香葱4根、酱油少许、蚝油1小勺、盐适量、清水适量

做法步骤:

1、先用面粉和凉水揉一块面,揉略微光滑后,盖上盖子饧20分钟左右再揉一遍就非常光滑滋润;

2、新鲜羊肉绞成肉馅,不怕累的话可以用刀剁;按自己喜欢的来吧;

3、西葫芦两个,香葱数棵;西葫芦有地方又叫小瓜、角瓜等等,香葱可以用小葱或者大葱代替;

4、香葱切末入肉馅中,加入适量酱油、蚝油、盐,少许清水;水不要多,因为瓜会出汁;

5、搅拌均匀,让肉馅充分吸收味道;

6、西葫芦用擦丝器擦细丝,尽可能横着擦,这样就不会太长,如果太长,可以用刀在盆里左右切几刀;

7、西葫芦丝直接入肉馅中,拌匀;西葫芦极易出汤,所以在前面调肉馅时要少放水;

8、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揉一揉,搓成长条,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擀成中间稍厚、边缘略薄的小圆皮;

9、取适量馅放在圆皮上;

10、用自己的手法或包或挤成饺子;

11、全部饺子包好啦!可以在快包完的时候烧一锅水,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很快吃上羊肉西葫芦饺子喽!

查看详细

用羊肉做饺子馅放什么调料好吃?

1。调馅需要用葱、姜、王守义十三香(适量)、料酒、生抽、香油、盐、鸡精。

2。调馅加水量最重要。要边打馅边加水。葱姜剁成末越细越好,加在肉馅里,调料逐个放入,多打一会儿,馅越粘包出的饺子越灌汤好吃。

3。介绍您配菜用小茴香,吃起来一点都没有羊肉膻味,很香。如果吃不惯,可以用冬瓜、荀瓜与羊肉搭配做馅,味道都很鲜。

4。另外,做羊肉饺子的馅不可太瘦。您可以多加些菜,但一定不能用全瘦的羊肉。羊肉馅饺子

水饺的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其馅心上,因此,馅料调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饺的质量和口味。要制作出各种风味不同的水饺,关键是要掌握好各种馅料的调制方法。

羊肉馅

原料:净羊肉500克、韭黄250克、姜末50克、葱末50克、花椒5克、鸡蛋2个、精盐5克、胡椒粉3克、料酒15克、酱油20克、香油25克、花生油25克。

制法:

1、羊肉洗净剁成细粒;韭黄洗净切细末;花椒用开水泡成花椒水。

2、羊肉末用姜末、葱末、精盐、胡椒粉、料酒、酱油、花椒水、鸡蛋液拌匀,再加入香油、花生油拌匀,最后加入韭黄末和匀即成。

注意:

1、羊肉的膻味较重,故须加入花椒水以去膻,同时还应加大姜末的用量。

2、韭黄末应最后加入。如无韭黄,亦可用芹菜、香菜代替。

查看详细

羊肉加上猪肉一起和什么菜包饺子好吃?

材料bai

药材:1钱,du红枣2钱,zhi枸杞1钱,dao淮山1钱,熟地1/2钱,专人蔘须1钱,杜仲1钱,川芎1钱,金线属莲2钱,材料:600公克,水600㏄,沙拉油10㏄,老姜75公克,葱2支,盐1小匙,糖1/2小匙,料理米酒5大匙,黄豆瓣酱2大匙

做法

1。老姜洗净切小片;葱切小段备用。

2。羊腩洗净剁成小块状,放入滚水中汆烫约23分钟即可取出备用。

3。取一中华锅,将锅烧热后倒入10㏄的沙拉油,加入作法1的葱段和姜片爆香,再加入600㏄的水及所有药材、调味料及作法2的羊腩,先用大火焖煮成水滚后,再转小火慢炖1小时即可。

查看详细

中国饮食中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的历史发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29 热度: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