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农苦荬菜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苦荬菜(..)是苦荬菜属(.)的一种植物,是两个不同的种,品种中的苦荬菜应为山莴苣。(.cv.)

1989年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草原研究所通过四代混合选择而育成。株高1.5~2.5m,茎粗2~5cm,茎上部多分枝,一般分枝7~20个。生育初期叶片呈倒卵形,叶缘齿裂,叶片长35~60cm,宽10~15cm,较其他品种叶片肥大[52石斛网www.52shihu.com],且叶多。基生叶丛生,茎上叶互生。花为头状花序,舌状花,呈黄色或浅黄色。生育期120~130d。抗寒性强,幼苗期可忍受0~2℃低温,但不抗涝。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刈割,再生力较强。鲜草产量~/平方hm,种子产量300kg/平方hm。主要适宜于吉林省各地种植,相邻省、自治区也能种植。

中华苦荬菜有什么性质和功效?

1、苦荬菜是一种性质寒凉的中药材,它清热解毒,也能消肿止痛,它入药以后对人类的肺痈和乳立痈等疾病都很出色的治疗作用。苦荬菜能加快人体内热毒代谢,平时经常食用可以预防一些上火症状发生,它对维持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2、苦荬菜入药以后能活血止痛,它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也能活血化瘀,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跌打损伤有明显治疗作用,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把它研碎以后直接外敷在伤处,也可以把综绞碎以后取汁直接口服,都能让跌打损伤引起的不适很快减轻。

查看详细

苦荬菜和蒲公英有什么区别、药用价值一样?

山苦荬别名: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燕儿衣、败酱草。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

查看详细

匍匐苦荬菜的特性是怎么样的?

.Gray

别名

窝食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具横走的根状茎。叶互生,长5—12cm,宽3—5cm,3—5掌状分裂,裂片先端圆钝,边缘有锯齿、浅裂或全缘,具长柄。头状花序2—6,直立,梗长2—7cm;总苞长10—12mm;外层总苞片不等长,卵形或矩圆形,内层总苞片8,矩圆形,先端钝;苦状花黄色,干时变为紫红色,长15—17mm,先端5齿裂。瘦果纺缍形,棕褐色,长6—7mm,有纵条棱,喙长1—2mm;冠毛白色,长5—7mm(图77)。

图77匍匐苦荬菜.Gray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俄罗斯、越南、朝鲜、日本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匍匐苦荬菜在山东沿海地区4月初萌发返青,6月下旬抽出花茎,7月开花,花期一直延续到9月,8—10月不断结实;绿草期至霜降,生育期150天左右。

匍匐苦荬菜是我国温带沿海沙滩、盐性沙土主要牧草,生长的土壤pH值为7.5—8.0。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北部沿海沙滩,凡是海水浪花波及到的天然灌溉沙地都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土生长最好,积水低洼滩地,虽为沙质也不能生长。匍匐苦荬菜地下根状茎较浅,只在地表下2—3cm的沙土内生长,在过于干燥的高岗地难以吸收水分,故高岗沙丘也不能生长,它的分布区仅限于海水近地表处的近海沙滩带。

匍匐苦荬菜可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根状茎在近地表沙土中横走,延展面积很大,每节都可产生不定芽繁殖新株。种子成熟后可随风传播,只要水热条件适合,即可萌发生长。在夏季水温条件充裕的环境下生长很快(表77—1)。它的生活习性与肾叶打碗花(ella)相近,常共同形成群落。

表77—1单纯匍匐苦荬菜群落产量调查1986年调查于山东胶南县滨海草场。

在海岸带,沙质土不含盐性的地片不能生长,在盐性粘重土壤上也不见其生长,是一种好盐性的沙生牧草。除肾叶打碗花外,常见的伴生种有砂钻苔草()、珊瑚菜(s)、兴安天门冬(s)、海边香豌豆(s)、刺沙蓬()等。

饲用价值

匍匐苦荬菜茎秆粗壮而脆嫩,纤维含量少;叶片肥厚,肉质多,气味纯正,为多数家畜所喜食,特别是兔、禽、猪最喜食,牛、马、驴亦食。花期鲜茎叶比为1∶1.23;茎叶干重比1∶1.1;茎叶干物质达52%,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变率小。在山东,从早春幼苗放牧开始,直至深秋枯黄期前,青饲价值不减,青饲期可达140余天。既可放牧,也可刈割舍饲。干草是兔、禽越冬的好饲草。其化学成分如表77—2所示。

表77—2匍匐苦荬菜的化学成分山东省惠民教育学院分析。(%)

匍匐苦荬菜再生能力强,刈割或放牧之后,根状茎潜伏芽大量萌发。若放牧或刈割时期得当,可以收获到产量高、品质好的再生草(表77—3)。

表77—3匍匐苦荬菜再生草刈收试验结果

匍匐苦荬菜覆被性很强,具有良好的海岸带固沙护滩作用;花序大,花色艳,是夏季绿化美化海滩的良好草种。

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之功效。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31 热度: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