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黄芪和北芪在我们这南方医院里,是一样的。有些老中医比较喜欢开这样的全名药例如,北沙参(就是沙参)广陈皮、广木香等等是一样的道理的黄芪被称为“气王”,补气最常见最好用的一味中药,自汗多汗多属气虚黄芪可以见效,但单单靠这么一味药,不可能

黄芪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的补气药,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四是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综上所述,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混用之,否则,易弄巧成拙。

北芪,即东北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凉爽干燥气候,以排水良、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为佳,多生于海拔

米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北芪的根为补虚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其

为补药之长

,可见北芪做补益药历史悠久。

黄芪又名绵芪、北芪、箭芪、玉孙、戴椹、独根等。它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作用。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除传统应用外,尚有诸多的临床新用途,现简介如下。

1.脑梗塞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2.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3.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

5.重症肌无力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

7.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北芪,即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以及内蒙古等省区。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52石斛网www.52shihu.com],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凉爽干燥气候,以排水良、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为佳,多生于海拔

米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北芪的根为补虚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其

为补药之长

,可见北芪做补益药历史悠久。

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而已,一般都是同一种,比如说去药店问,医生会给同一种。

另外有一种叫黑芪,就是表皮是黑色的,黄芪的表皮是黄色的,不过里面都一样。

更多问题可以来我们古生堂看看。

北芪就是黄芪的旧称。在以前,黄芪主要生长在北方,所以叫北芪。现在各地都有栽培的,称之为北芪的也就少了。别名:箭芪,百本,王孙,锦芪味甘,药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附方: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北芪就是黄芪啊,所谓的南黄芪并不是黄芪,而是五指毛桃,因为它的功效跟黄芪类似才这样称呼。

1、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

2、也有南芪,南芪效力与北芪相仿,但没有它温热,十分适合南方补益之用。

黄芪为什么配黄精?

您好! 这个配伍中,黄芪和洋参益气养阴;枸杞和黄精补肾填精。 一般情况下,这个方还算比较平和的,我推断,嗓子肿痛和服药之间可能仅仅是时间上的关联,而并非由此方引起。 但是,如果您是湿热体质或阳盛体质,在服此方后也可能会引起这个不适。 如果可以,请上传具体的体质方面的信息。查看详细

中药黄芪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化学成分:含黄芪苷、大豆皂苷、多种葡萄糖苷、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胡萝卜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香豆精、多糖及20余种氨基酸,以天冬酰胺、刀豆氨酸、脯氨酸、精氨酸、y-氨基丁酸含量较高。还含约20种微量元素,以钙、磷、镁、铁含量较高。药理作用:1、能显著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诱生干扰素,能降低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的活性,提高增强因子的活性,提高红细胞表面C3b受体清除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可与丙种胎盘球蛋白相媲美。2、有抗衰老作用,能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肺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蒙古黄芪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3、能增加贫血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恢复正常,并有提高或恢复红细胞的功能;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减轻损伤程度,明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状况。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病毒虽不能直接灭活,但能抑制其致病作用及病毒的自我复制。5、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能降低癌症发生率,延长存活期,加速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死亡。6、有利尿作用,能减少尿蛋白量,减轻肾脏病变。能增强记忆功能,以及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抗溃疡。查看详细

黄芪有副作用吗?

大剂量服用会导致胃肠胀气和腹泻。

黄芪不可大量服用,在发热和阴气不足的状态下也不可以服用, 疼痛湿气条件下也不可以使用。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03 热度: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