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与龙眼有什么区别?

龙眼肉和荔枝肉,两者有什么区别?专家给出了答案,快来听一听

一、科属区别

龙眼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大乔木,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

荔枝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产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以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厦门、漳州、泉州地区)栽培最盛。

二、外观区别

龙眼:皮黄色或者褐黄色的皮,比较光滑,一般比较小,如硬币一样,有点像小球,肉质是半透明的,晒干了略带药味,果核为圆球状。

荔枝:皮成绿色或者红色,皮上有小疙瘩。比桂圆大一点,像乒乓球一般大小,肉质是白色的,果核一般是椭圆,或者是鸡心的形状。

龙眼的功效:

龙眼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和蛋白质等,含铁量也比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从而达到补血的效果。研究发现,龙眼肉除了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脑细胞特别有效,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荔枝的功效:

荔枝营养丰富,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并含叶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荔枝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胃寒疼痛,疝气疼痛等症。

龙眼,(拉丁学名:Lour.)又称桂圆,益智,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为无患子科植物,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龙眼,如:中国,泰国、印度    尼西亚、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美国的夏威夷州和佛罗里达州等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思虑伤脾,头昏,失眠,心悸怔忡,虚赢,病后或产后体虚,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4]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5] 

常见附方

1、龙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

2、龙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500多克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虚症者及大便下血数日不愈者。

3、龙眼肉10克,莲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贫血体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4、糖渍鲜龙眼:鲜龙眼50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反复蒸、晒数次,至使色泽变黑,最后拌入白糖少许装瓶,每次食龙眼肉4-5粒,每日两次。本品有力胜人参、黄芪之说。可养心血,补气力,安心神。适用于老人、病后、产前产后体虚,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症。

5、龙眼肉10克,花生米(连红衣)12克,水煎服,亦治贫血体弱。

6、龙眼肉、炒酸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煮汤睡前饮,治失眠、心悸。

7、龙眼肉干七个,连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细末,分四次服,一日两次,用锻赭石1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

8、龙眼龙30克配白糖3克,若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碗口加盖,每天在饭锅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灵膏(亦称代参膏)。凡年老体衰赢弱病者,每次用开水送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产前服之尤佳。

9、龙眼肉15-30克,大红枣15克,水适量,同蒸熟食用。治妇女崩漏,贫血,血小板减少。

10、龙眼干、大枣、生姜各适量,水煎服,治产后浮肿。

11、龙眼肉、鸡蛋,蒸熟食用,治月经不调,产后虚弱。

12、龙眼干14枚,生姜3片,水煎服,治脾虚泄泻。

13、归元仙酒:龙眼肉、当归适量,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后,每日少量饮之,有养血益颜之功效。

14、龙眼肉15克,莲子、芡实各2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贫血,心悸怔忡,自汗盗汗,神经衰弱等症。

15、蜜饯姜枣龙眼:龙眼肉、大枣各250克,同煮至七成熟,加入鲜姜汁两汤匙和蜂蜜250克,调匀煮沸,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龙眼、大枣各6-8粒,每日三次。有补脾胃,益心血作用。适用于脾虚,血亏,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浮肿等症。

16、桂元醴:龙眼肉200克,浸泡于60度白酒(500亳升)内,半个月后即可饮用。有补心脾,助精神作用。适用于失眠,健忘,惊悸,虚劳衰弱等症。

附:龙眼核

①龙眼核三颗,烧炭存性研末,冲热酒服,治胃寒痛。

②龙眼核炒干研末,每次15克,开水冲服,治急性胃肠炎。

③龙眼核(去黑皮)研末,每日空腹时开水送服6克[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治便血。

④龙眼核500克,洗净,放瓦上焙干研末,每次10克,用黄酒送服,治疝气疼痛。

宜食

1、龙眼适宜神经性或贫血性或思虑过度所引起的心跳心慌、头晕失眠者食用;

2、适宜大脑神经衰弱、健忘和记忆力低下者食用;

3、适宜年老气血不足、产后妇女体虚乏力、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患者食用;

4、龙眼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更年期是妇科肿瘤好发的阶段,适当吃些龙眼有利健康。

禁忌

龙眼属湿热食物,多食易滞气, 

有上火发炎症状的时侯不宜食用。内有痰火或阴虚火旺,以及湿滞停饮者忌食;凡舌苔厚腻、气壅胀满、肠滑便泻、风寒感冒、消化不良之时忌食;龙眼干含天然糖份较高,因而糖尿病患者忌食;患有痤疮、外科痈疽疔疮、妇女盆腔炎、尿道炎、月经过多者也忌食;龙眼性热助火,故小儿与青少年亦应少食;龙眼宜鲜食,变味的颗粒不要吃。

1、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2、妇女怀孕后,大都阴血偏虚,阴虚则生内热。中医主张胎前宜凉,而龙眼性热,因此,为了避免流产,孕妇应慎食。

备注:龙眼肉有补心脾、益气血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中药,但鲜龙眼肉多食却易生湿热及引起口干,入药治病多用干龙眼,又名龙眼肉。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假种皮为不规则块片,常粘结成团,长1-1.5cm,宽1-3.85cn,厚约1mm。黄棕色至棕色,半透明。外表面(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内表面(粘附种子的一面)光亮,有细纵皱纹。质柔润,有粘性。气微香,味甚甜。以片大而厚、色黄棕、半透明、甜味浓者为佳。

荔枝(学名:onn.)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因杨贵妃喜食而闻名,使得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名句。

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并可引起“荔枝病”。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

经济价值

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广东将野生或半野生(均种子繁殖)的荔枝木材列为特级材,栽培荔枝木材列为一级材,主要作造船、梁、柱、上等家具用。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载:荔枝有补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肿痛、镇咳养心等功效。但李时珍说:“荔枝气味纯阳,其性微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也。”

根部:微苦、涩,温。消肿止痛。用于胃脘胀痛。

叶片:

果肉:假种皮,甘、酸,温。益气补血。用于病后体弱,脾虚久泻,血崩。

果核:甘、微苦、涩,温。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疝气痛,鞘膜积液,睾丸肿痛,胃痛,痛经。

功能主治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果肉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核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

①《生草药性备要》:浸水数日,贴烂脚。

②《泉州本草》: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

附方

治虚喘:荔枝树皮100克,水煎代茶饮。

食用价值

荔枝所含丰富的糖份具有补充能量,神疲等症状;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

每100克荔枝所含热量70.00千卡,营养素如下:

膳食纤维

0.50克

维生素C

41.00毫克

1.70毫克

0.14微克

蛋白质0.90克

维生素A

2.00微克

12.00毫克

0.16毫克

脂肪

0.20克

胡萝卜素

10.00微克

0.40毫克

0.09毫克

碳水化合物

16.60克

硫胺素

0.10毫克

0.17毫克

151.00毫克

核黄素

0.04毫克

尼克酸

1.10毫克

24.00毫克

2.00毫

食物搭档

1、荔枝+红枣

荔枝含有丰富维生素,可促进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红枣有养血补血的作用。同食,可起到更好的补血及美容养颜功效。

2、荔枝+绿豆汤(绿茶、凉茶、淡盐水)

荔枝食多上火,而绿豆汤(绿茶、凉茶、淡盐水)是败火之物。同食,能减少上火的影响。

3、荔枝+水产(禽类)

荔枝入菜,一般与水产或禽类等“白肉”搭配:一是因为色泽的考虑;二是因为这些“白肉”在口味上也容易和荔枝相互烘托。其中最适合的就是海鲜,因为海鲜的寒性恰好可以中和荔枝的热性。

食用禁忌

1、荔枝-黄瓜、南瓜、胡萝卜、动物肝脏

黄瓜、南瓜、胡萝卜中所含的维生素C分解酶,会破坏荔枝中的维生素C,动物肝脏中的铜、铁离子也能破坏荔枝中的维生素C。荔枝与这些食物同食,会使原有的营养价值降低,所以不宜同食。

2、荔枝-李子

二者均性温,多食容易上火,同食,更易上火。

注意事项

在吃荔枝前后适当喝点盐水、凉茶或绿豆汤,或者把新鲜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里冰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虚火,还具有醒脾消滞的功效。

另外,用荔枝壳煎水喝,能解荔枝热。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过300克,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枚。

宜食人群

荔枝适宜体质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贫血者食用;适宜脾虚腹泻或老年人五更泻、胃寒疼痛者食用;也适宜口臭者食用。

忌食人群

荔枝性热,出血病患者、妇女妊娠以及小儿均应忌食。凡属阴虚火旺体质者忌食;糖尿病患者忌食。荔枝不可多食,多食发热;老年人多食荔枝可加重便秘。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也不适宜吃荔枝,否则会加重病症。

7保存

编辑

未经保存处理的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特点。荔枝的保鲜相对较为困难。传闻唐代唐明皇为博杨贵妃一笑,从岭南把荔枝送到长安(蔡襄的《荔枝谱》与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说是洛州(今重庆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记》则认为贵妃所食的荔枝来自嘉州(乐山),今人蔺同在《涪州文史资料选辑》肯定杨贵妃吃的是洛州荔枝),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以快骑驿送。杜牧有〈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有《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杨贵妃外传》谈到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赐缢死,恰好广州进贡的荔枝到,玄宗用它来祭奠贵妃。

现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选易于保存的品种,以低温高湿(摄氏二至四度,湿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或配合药物来杀菌防腐。亦有一些不法商贩用稀硫酸喷洒在荔枝以防腐,但对人体有害。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月开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当造的时节。产地附近的城市经常可以买到刚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至于离产地较远的地方,便只可以买到冰冻过的。荔枝罐头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壳去核,泡在淡糖水里。味道和新鲜度差的很远,经常用来作冷饮或甜点。

长得不一样,荔枝吃多上火,龙眼是降火的

荔枝红色,水多。龙眼黄色,更甜,水分少些。

龙眼,荔枝桑寄生是什么?

icus(L。)Merr。;iS。etZ。

症状(图2-43)

图2-43龙眼、荔枝桑寄生

1。被寄生枝干2。被害枝横切面3。桑寄生花

被害果树的枝条或主干上,出现常绿的桑寄生小灌木丛,其植株高度0。5m至1m多,往往呈丛簇状。由于桑寄生的枝叶与寄主植物迥然不同,很易辨别。桑寄生植物的“根部”长在果树枝条组织内。受害树,一般表现为落叶、叶变小,不开花或延迟开花,易落果或不结果。果树受害部分的皮部肿胀,木质部纹理紊乱,出现裂缝或空心,易风折。病部以上的枝叶生长衰弱以至枯死。如果树上桑寄生株丛少,或受害年份不长,常不出现明显的生理和形态病变。

病原

病害由桑寄生科中的桑寄生属植物引起。该属植物在全球约500种,我国已记载的有近40种。均为寄生性小灌木,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幼嫩枝尖常有毛覆被。多具根出条。叶对生、轮生或互生,全缘,网状脉。花两性,雄蕊着生于裂片上。子房下位,一室,浆果。寄生于龙眼、荔枝及柑桔等果树上的通常为桑寄生〔icus(L。)Merr。〕、樟寄生或称褐背寄生(iS。etZ。)。这两种寄生植物多交错地分布于各成年果园中。同一株树有时会同时长出几种寄生植物。

1。桑寄生

丛生常绿寄生小灌木。株高可达1m,小枝粗而脆,直立或斜,因寄主不同,变异性大。具有叶绿素,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及溶于其中的无机盐类,能进行光合作用。枝无毛,具凸起皮孔。叶对生或互生,叶两面无毛,全缘,有短柄,革质,卵形。叶长3—8cm,宽2。5—5。0cm,除幼叶外,均无毛;叶柄长0。5—1。5cm,聚伞花序1—3个,花1—3朵,聚生于叶腋;总花枝长4—10mm。花期9—10月,筒状花冠,长2。3—2。7cm,4裂,紫红色;雄蕊4,生于裂片上;子房下位,1室。花柄、花萼和花冠均红褐色星状,短柔毛。浆果,椭圆形,长约8mm,宽7mm,具小瘤状突起,桔红色。其内果外有一层吸水性很强的白色粘胶物质,内含生物碱,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次年1—2月成熟。广泛分布于闽、粤、桂、川、海南等龙眼、荔枝产区。寄主植物多达29科54种。多寄生于寄主的侧枝中上部。

2。樟寄生

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1m许。小枝粗壮,直立或下垂,嫩枝在15cm内被有星状短毛。皮孔密而清晰。叶对生,全缘,革质厚,椭圆形或卵形,长3。0—8。0cm,宽2。5—5。0cm。叶柄短,长0。5—1。5cm。幼叶两面密被黄褐色、星状短绒毛,成长叶表面光滑。根出条特别发达,有时在寄主树干上、下延伸达2m以上。在广西,花期10—11月,边开花,边结果。聚伞花序,聚生于叶腋或老枝上,花1—4朵。总花梗短,花两性。筒状花冠,长1。8—2。5cm,与子房合生,顶端4裂,裂片向外反折,长约占花冠全长1/4—1/3,雄蕊4,生于裂片基部,子房下位,1室。花粉红色,被短绒毛。果实浆果,被毛,椭圆形或矩圆形,长4。0—5。0mm,直径3。0—3。5mm,亦被短绒毛。分布于浙、闽、赣、桂、粤、川等龙眼、荔枝产区。寄主植物广泛。多寄生于寄主的主干或侧枝基部与中部。

发生规律

桑寄生属植物大多于秋、冬季节,形成颜色鲜艳的浆果,招引各种鸟类喙食。寄生物的种子依靠鸟类传播。传播桑寄生的鸟类有:斑鸠、土画眉、寒雀、麻雀等。浆果的内果皮木质化。内果皮外具一层粘稠的白色物质,含苦涩味和生物碱。鸟类喙食果肉后,往往将苦涩的种子吐出。木质化的内果皮及白色粘胶层还可以保护种子在鸟类的消化道内不致被消化掉,并保持其萌发能力。种子随鸟类粪便排出,或从鸟嘴吐出后,内果皮外的粘胶物质可将种子粘固在枝条树皮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长出胚根。胚根先端与寄主接触,形成吸盘,其下伸出一初生吸根。吸根分泌对树皮有消解作用的酶,并强力从伤口、芽部或无伤的幼嫩树皮钻入,到达木质部,有时并钻入木质部的数层年轮之内。自种子萌发至胚根钻入树皮,历时约半月。樟寄生的初生吸根圆锥状。初生吸根先端生许多小突起,并发育成不定根状的次生吸根。次生吸根互相愈合成片状、掌状。一株桑寄生有吸根片一至数个。吸根片纵向伸入枝条木质部。吸根片的末端分生出许多细小吸根,细小的吸根与寄主的输导组织相连,从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而以自身的叶绿体制造所需要的有机物。寄主的部分有机物质也被剥夺。胚叶在胚根形成后数日才开始发育,胚茎发展成直立或斜生的茎。茎是在胚根与寄主建立关系以后发育而形成的短枝、叶,初生吸根和假根还可不断产生不定芽,形成新枝,丛生状。亦可发育为程度不同的根出条。根出条是其无性繁殖器官,在寄主枝干的表皮延伸,又产生新的吸根侵入和形成新的茎叶,开花结果,辗转传播。在吸盘侵入处,寄主的皮部肿胀,与胶肿所致的隆起相似,但无粘胶,可资区别。各种桑寄生根出条的发达程度往往与其为害程度密切相关。根出条愈发达,为害性愈大,愈难根除。

桑寄生对寄主的破坏过程很缓慢。多是幼嫩枝梢先受害。4—5年以上的老枝上,很少有新的侵染。主干主枝上的,大多是寄生多年的老枝丛。初期对寄主枝条生长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寄生时间增加,寄生物植株长大,被害处的寄主组织不断肿大成瘤。吸根将寄主木质部分割,木材呈明显偏心状。细小吸根挤入木质部细胞间,致使木材纹理紊乱,木材纤维和射线因吸根挤压而扭曲。吸根细胞以圆形、长方形的薄壁细胞为主。一树上桑寄生枝丛有时多达数十个。寄主枝条枯死后,其上桑寄生亦随之枯死。枝条自受侵染至完全枯死,往往历时5—6年,甚至10—20年。

由于桑寄生主要靠鸟类传播,所以成年果园凡靠近林地、村庄,鸟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发病普遍而严重。

防治方法

1。彻底砍除寄生物

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桑寄生植物连同寄主的枝条及寄生植物的根出条和吸根一起砍除。时间最好在12月至1月间或在寄主植物果实成熟前进行。有条件时应尽量砍除果园附近杂木林中的桑寄生。如能连续数年全面彻底地进行砍除,便可根治其为害。桑寄生是很好的中药材,砍除后可除害,又可得利,容易推行。

2。化学防治

试用2,4-D、二甲四氯、硫酸铜、氨基醋酸等,进行防治,有一定效果。

3。自然生态防除

自然界有1种真壳孢菌(。)的真菌,引致樟寄生发生叶斑;桑古茎点菌(erdii)引起桑寄生落叶;有些天牛蛀食桑寄生的茎,可否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查看详细

龙眼,荔枝槲寄生是什么?

;illd。

症状(图2-44)

图2-44龙眼、荔枝槲寄生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生。被害树的枝、干上生有高约0。5—1m的槲寄生灌丛。被寄生处的寄主组织略肿大。受害枝、干的木质部被辐射而割裂,甚至腐朽。被害植株生长受阻。

病原

病害由槲寄生属植物引起。该属植物均为绿色寄生性小灌木。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或丛生于叶腋内或生于枝的节上,很少顶生。二歧或三歧分枝;分枝处两节间几互相垂直。叶对生,常退化为鳞片。雄花花冠与子房合生。子房下位,花柱缺或无,柱头垫状。浆果肉质,中果皮有粘液,含槲寄生硷,对保护种子和使种子粘着于寄主体表有特殊功能。

槲寄生属植物全球约30种,我国有1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在龙眼、荔枝上常见的有扁枝槲寄生(mBurm。F。),和瘤果槲寄生(illd。)。

1。扁枝槲寄生

又名无叶枫寄生,为常绿寄生小灌木,高20—40cm,茎基部圆柱形,具二棱,枝较长大时则悬垂,灰褐色。小枝扁平,绿色,2或3叉分枝,节下收缩,节间长1—4cm,每节上宽下狭,呈倒披针形或近条形,两面具多条脉。叶退化成鳞片状突起,位于花下,只见于最初的节上。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细小,簇生节上,每簇3朵,中央为雌花,两侧为雄花,基部有二片合生成盘状的小苞片。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贴生于花被上。雌花长约1。5mm,花被4裂,裂片三角形,子房下位,花柱短,圆锥形。果实椭圆形,直径约4mm,基部具宿存小苞片,成熟时黄色,春季结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的龙眼、荔枝产区。寄主除龙眼、荔枝外,还寄生柑桔、枫香、楝、油桐等果木上。其寄生方式与桑寄生基本一致。

2。瘤果槲寄生

枝圆形,两叉分枝或对生。叶新鲜时带肉质,干后革质,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宽1—3cm。果黄色,果成熟前表面有小瘤,最后变光滑。分布于广西、云南等省区。寄主除龙眼、荔枝外,还寄生柑桔、柿等果树。

发生规律

槲寄生属植物的侵染规律与桑寄生属植物基本一致。种子由鸟类传播到寄主植物上,于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萌发时胚轴延伸突破种皮。胚根伸出种皮后与寄主接触处形成吸盘。吸盘中央生出小吸根,为初生吸根,初生吸根可以直接穿透较嫩枝条的皮层而达木质部。但初生吸根不直接钻入木质部。而是沿皮层下方生出侧根,环抱木质部,然后逐年从侧根分生出次生吸根钻入皮层和木质部表层。随着枝干的年轮增加,初生及次生吸根逐渐陷入深层的木质部中。所以,到后期被害寄主枝干的断面上,可见相当均匀的、与木射线平行的次生吸根。枝干木质部被吸根分割开,但不出现明显的年轮偏心现象。陷在木质部深处的老吸根往往自行死亡,留下些小沟。

防治方法

同桑寄生。主要靠人工砍除。槲寄生根出条不发达,但皮下的内生吸根却沿枝干上下延伸很远。在防除时须将内生吸根所及之处砍去,方能除根。

查看详细

怎么看龙眼肉和荔枝肉?

你好,从口感上:桂圆肉水分不多,味道不太甜。荔枝肉侧不同,荔枝水分多,味道比较甜。从外形颜色上:桂圆肉是黑的,荔枝肉是透明的。以上为龙眼肉和荔枝肉最直观的比较。

查看详细

龙眼核荔枝核木瓜里的籽在一块煎降血糖怎么煎?

没有依据说明荔枝核,木瓜子,桂圆核能降血糖。荔枝核倒是有研究能降血糖,但是也只是小鼠实验,而是是注射不是食用。荔枝核,木瓜子,桂圆核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上都不会用于降血糖。您如果是血糖高,还是应该通过医院常规办法治疗处理,不要盲信偏方。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3 热度: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