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吃什么?

大部分的蝌蚪是以食藻类为生,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蝌蚪还吃蚊子的幼虫、干面条末、肉末、小鱼虫、面包屑等。

把自来水放在另一个盆里,放一宿,别放太长时间,一两天给他们换一次水,用隔夜水。煮一点菜叶,煮烂后切碎喂食蝌蚪。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变态,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在人工加热条件下,水温维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缩短了蝌蚪在冬季变态发育的时间。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1、大部分的蝌蚪是以食藻类为生,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蝌蚪还吃蚊子的幼虫、干面条末、肉末、小鱼虫、面包屑等。

2、把自来水放在另一个盆里,放一宿,别放太长时间,一两天给他们换一次水,用隔夜水。煮一点菜叶,煮烂后切碎喂食蝌蚪。

3、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

4、在家里养蝌蚪,可能吃这些还比较现实哈,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变态,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在人工加热条件下,水温维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缩短了蝌蚪在冬季变态发育的时间。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其实蝌蚪能吃烂青菜,还有一些泡烂了的饲料。其实蝌蚪吃的东西不是很多啦,更多的还是吃青菜制作的一些食物。若是饲料的话,要等到泡烂了才可以吃(稍做研磨);如果饲料太小,蝌蚪摄食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这个我经验丰富,随便给点饭粒,饼干粒。即使不给他们吃东西,只要您一直能弄到河水换,大多数也能长成青蛙,水一定要多[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水面跟空气的接触面要大,要不然会闷死。开始烂尾时,要有使他们能爬上岸的建筑设计,因为这个时候是腮和肺呼吸转换的时候,要有上岸的机会比较好。您的蝌蚪是不是灰色的?这种是青蛙的蝌蚪。而黑色的是蛤蟆蝌蚪,现在5月份了,蛤蟆的蝌蚪早就长成蛤蟆了。应该是青蛙蝌蚪上市的时候了。不过我记得还有一种界于青蛙和蛤蟆之间的蝌蚪,就是长大后是灰色的那种青蛙(不知道确切的叫什么)真正的青蛙是绿色的,中间有一条黄线。

蝌蚪的饲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适宜的饲料,但不要煮得过熟,并且要去掉纤维。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在家里养蝌蚪,可能吃这些还比较现实哈,刚孵化的蝌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且这时消化器官没有贯通,又有腹部的卵黄囊供给营养,无需摄取外界食物。所以刚孵化的蝌蚪,不宜马上移养到蝌蚪池,可待腹部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器官完全沟通,或者观察到已有初便排出,这时才应将蝌蚪移养到蝌蚪池中饲养。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它们也会成群啃食。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此外,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

很多青苔的石头放在水里面他就会去刮来吃了,若是饲料的话,要等到泡烂了才可以吃(不然要稍做研磨);如果饲料太小,蝌蚪摄食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当然这需要先做稍微的观察,才能喂它们选择适当的饲料。如果,饲料突然喂完了,或者偶尔想替它们换换口味,可以选用”烂青菜(是煮烂,不是放到烂喔!),让蝌蚪容易刮食。若觉得每次都要煮青菜很麻烦,可以一次煮多一点,然后柔成大小适中青菜丸子冷冻起来,每次取出一颗投入水中,过一会,蝌蚪就可以吃了。以此法配合饲料交互喂食,蝌蚪就可以顺利的长大啰!还有,刚孵化的蝌蚪可以喂食碎面包屑、饭粒、煮过的蔬菜等;长出后脚后,就可以喂食小鱼干、碎柴鱼片、虾肉、贝肉等等。

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现已公认蝌蚪尾部的消失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这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调亡”。“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人体内每天都有许多新细胞诞生,同时又有许多细胞“程序性死亡”,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动物的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在细胞质里有一种小小的细胞器,叫做“溶酶体”。这“溶酶体”有两个功能,一是吞掉进入细胞里的外来有害物质;一是溶化细胞自身产生的废物或多余的东西。

小蝌蚪开始“甩着长长的尾巴”游动,后来“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这样,它就能靠四条腿在水里游泳了,这时,尾巴就成了多余的“废物”。于是,“溶酶体”就逐渐逐渐地把尾巴“吃掉了”——溶化掉了。这种现象,生物学叫做“自溶”作用。

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种青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动物学上特指的是黑斑侧褶蛙。青蛙一向被认为是卵生动物,不过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雨林的青蛙能够产下蝌蚪。这种青蛙是全球6000多种青蛙中唯一一种能够“下蝌蚪”的青蛙。

查看详细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什么?

一般为2-3个月。

生长初期

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生长前期

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的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者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一般蝌蚪生活在水里。

生长中期

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查看详细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需要约50~78天。

一、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

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二、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

三、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四、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

这一时期水陆各半。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饲养管理:

人工养殖蝌蚪,为了保经济效益,一般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故在建池时应确保规范化,为蝌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

蛙池设计为1m×2m的长方形,内壁涂有防渗涂料,提高池内壁的光滑度,以免水泥池壁对蝌蚪造成损伤,同时还避免幼蛙的攀爬,发生逃逸现象。池底有一定的坡度,在水陆比2∶1的条件下,确保3~10cm的水深。并在底部装置2~4根加热棒,以保证蝌蚪在冬季可以正常发育。

减少冬季发育时间。水池底部设有开口,与池外塑料管相接,用以调节水位。养殖池顶部加设网盖,用以防止敌害生物的侵袭。

一般而言,4~7月份孵化的蝌蚪在7~9月份可以完成变态,8~9月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在人工加热条件下,水温维持恒定,避免了越冬管理,缩短了蝌蚪在冬季变态发育的时间。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0-13 热度: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