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中医治疗脾胃湿热症?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常方]王氏连朴饮。

[方义]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

[处方]厚朴10克,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栀各15克,芦根20克。

[用法]水煎服[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湿热重的人该怎样治疗?

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笔者滋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一、湿重热轻`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清热。方药:三仁汤加减或茵陈五苓散加减。二、湿热并重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治法要注意二点:一是该证型中见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治则治法截然不同,医者切不可以认为是腹泻,错误地用止泻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通因通用”,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这是湿热已清的标志)为止。本证大便溏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鉴别点主要是:本证之大便溏必兼粘滞不爽,即大便虽溏但难以排出排净,且多兼有肛门灼热感、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脾胃虚寒之大便溏则毫无粘滞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而迟等中阳虚衰表现。二是治疗湿热俱盛证型大便溏虽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但在临床运用上还主要采用“轻法频下”法,多选方精药轻的枳实导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此方每味药的剂量均很少,这是因为本证糸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道所致,难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的“轻法频下”。附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生大黄(酒洗)、槟榔、川厚朴、连翘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方义:方中以大黄泻热通腑,川厚朴、枳实、槟榔理气化湿,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导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三、热重湿轻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病机: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热重湿轻。若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阻于太阴脾,则,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黄疸(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参考用方可选用茵陈蒿汤加减化裁。以上仅介绍了湿热证的大致辨证分型和其基本治则治法,但就该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许多疾病常见于湿热证具体证侯与治则治法和湿热证的同类证和疑以证鉴别又再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分述如下:一、湿热证的证型之间区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1、通过对湿热证三型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初起湿重于热者,以利湿药为主,清热药为次;随着病程病的发展,湿渐化燥化热,演变为热重于湿时,则应以清热药为主,利湿药为次;湿热俱盛者,则清热与利湿并举。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问口渴。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2、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这从王孟英的著名方剂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3、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所以,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查看详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湿热体质饮食远离牛羊肉?

时间::42来源:食疗网作者:老中医点击:次我们已经知道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方式不适合湿热体质,会使原来有湿热体质的人群加速体质偏颇,甚至会使原有疾病中的湿邪情况更加严重。除了油腻食物外,爱吃甜的、辣的、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利于湿热体质。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一是要运化吃下去的食物,二是要运化体内的水分和湿邪。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长期过度摄入高热量或特别甜、辛辣、油腻的食物,甚至经常喝酒,这些若超出了脾的代谢范围,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堆积下来的这些东西可能就形成湿热。湿热体质人群的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要多吃些既能健脾又能化湿的食材。例如,薏米偏重于健脾,冬瓜偏重于利湿。在药房买些干芦根泡水喝,有一定的生津和祛湿作用,实现双向调节。此外,还可多吃赤小豆、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丝瓜、葫芦、冬瓜、藕、西瓜、荸荠等甘寒、甘平的食物。湿热体质人群夏季要少吃红肉多吃些白肉,即少吃些热性偏大的牛羊肉类,而偏重选择吃些鱼、鸭、鸡等,还要减少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芫荽、辣椒、酒、饴糖、胡椒、花椒、蜂蜜等饮食,少吃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有助于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常见祛除湿热的食物】冬瓜养胃生津、祛湿泻热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芥菜清暑解热、明目、下气海带行水化湿、除痰、止带浊粟米利尿降压、增强心血管弹性生苦瓜清湿毒、利尿解暑、清心明目老黄瓜清湿解暑、止渴利尿、解毒消炎枸杞叶除骨节疼痛、清血热、治皮肤瘙痒丝瓜清湿痰、通便秘、利小便、除口臭

查看详细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什么养生方法?

湿热体质的患者往往有口干、齿黄、唇红、面部发黄发暗、易生痤疮等表现。湿热体质的人需要以燥湿清热的养生方法进行调理,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还要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畅通,防止湿热淤积。平时可以自行按摩合谷穴、风池穴、中脘穴、大椎穴等,有清热燥湿的作用,饮食上可以适量的喝一些绿豆汤。

查看详细

湿热体质的调养方法有哪些?

如果是湿热体质的话,建议用一些可以通络的药物进行调理,建议用艾叶煎水服用。而湿热体质平时需要养阴建议多吃一些核桃还有黑芝麻,也可以吃一些兔子肉。湿热体质患者还可以利用针灸治疗,或者利用艾灸治疗,也可以用一些能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泡澡治疗。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31 热度: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