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河豚怎么养殖?

如果您如果您养的是潜水艇河豚,水温要调到二十度到二五度,缸里要加过滤器,如果不加那就要三到五天换一次水,可以买一个加热棒。食物吃冷冻鲜虾,肚皮黑了,让它游一游,背面发灰可能是在睡觉。按照我的方法,您的小河豚能养很久。

1、饵料投喂

河鲀入池后,水温在15~17℃时仍有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进池初期先诱食,使河鲀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惯。投喂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河鲀体重的0.5%~3%,每天投喂1~2次。水温在12℃以下时,河鲀食量明显下降。

2、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最好是用消毒处理过的水。水温适宜,河鲀尚能摄食,需要投饵,池塘一般应全部换水,且要连续充气;水温较低,河鲀停止摄食,换水量可减少到池水的10%~30%,间断性充气,每次充气30分钟,停气30分钟。

3、鱼病防治

河鲀室内越冬密度大,容易发生疾病。鱼种入池前要进行药浴,清除体表寄生虫,防止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在越冬期间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体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连续投喂含抗菌素的药饵3天,对其进行体内消毒。

4、水温控制

在河鲀越冬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水温的变化和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升温设备能及时运转。当室内水温低于12℃时,要采取升温措施,提高水温至14℃左右,并控制恒定。

河豚的形态特征:

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

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

百度百科—河豚

无毒河豚养殖技术:

一、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

河豚入池后,水温在15~17℃时仍有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进池初期先诱食,使河豚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惯。投喂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河豚体重的0.5%~3%,每天投喂1~2次。水温在12℃以下时,河豚食量明显下降。水温在10℃时,河豚基本不再摄食,这时要停止投饵。投饵时应尽量使河豚吃好,投饵结束后要及时捞出残饵,以防水质恶化。可在饵料中加入少量维生素E和C,预防其患营养性疾病。

2.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最好是用消毒处理过的水。水温适宜,河豚尚能摄食,需要投饵,池塘一般应全部换水,且要连续充气;水温较低,河豚停止摄食,换水量可减少到池水的10%~30%,间断性充气,每次充气30分钟,停气30分钟。每天晚上应加强充气,防止因停气缺氧而死鱼。池中的粪便、残饵及水表被膜、污物要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质。

3.鱼病防治

河豚室内越冬密度大,容易发生疾病。鱼种入池前要进行药浴,清除体表寄生虫,防止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在越冬期间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体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连续投喂含抗菌素的药饵3天,对其进行体内消毒。对已患病的鱼要及时捞出,隔离治疗,以防鱼病蔓延。

4.水温控制

在河豚越冬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水温的变化和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升温设备能及时运转。当室内水温低于12℃时,要采取升温措施,提高水温至14℃左右,并控制恒定。

5.倒池换水

换水可以降低水中的代谢废物和病菌数量,使水环境得到改善。倒池可以周期性地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杀灭池中的有害生物和寄生虫,改善池水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越冬成活率。一般1个月倒池1次,对越冬池彻底消毒。倒池最好是使用邻池,可减少劳动强度,用虹吸法将上层池水吸至消毒好的池子。一般每天吸污1~2次,将粪便、残饵等污物吸到池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每周换水或补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5~1/4。[3]

二、降低成本

1.降低热能消耗

可利用余热、电厂冷却水、地热水等资源,减少养殖单位的热能投入;加强保温措施,减少越冬池的散热,控制越冬水温在14℃左右。

2.降低电能用量

冬季水池中溶氧为每升6毫克,河豚在溶氧量为每升3毫克时,仍能正常摄食和游动,无缺氧征兆。因此,可通过监控测定溶解氧,调整充气和停气的时间比例,节约电能。河豚在室内越冬可以采取充氧1小时,停气3小时的间断充气。

3.降低海水和盐卤用量

河豚适盐范围在20以下。在鱼种适应越冬环境后,可每次降低盐度5左右,并结合换水,逐渐改用淡水,这样可降低海水和盐卤的用量,延长倒池换水周期。

4.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内,每月应进行1次药物预防处理,加强鱼病防治,发现病鱼应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在温度、盐度、水质和溶氧等方面,创造适应河豚越冬的环境,减少其发病或死亡。

河豚室内越冬不受地域、气候条件约束,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电厂冷却水、工厂余热、山洞、隧道等进行河豚越冬,可达到规模化越冬。

三、池塘育苗技术

1、小规格鱼种养殖

(一)池塘选择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周年水温变化较小。若用半咸水或淡水养殖,应选择提水方便、路线短、扬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渗水,筑堤建闸较容易。另外,要求交通、供电方便,池塘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同时不易受风暴或洪水的冲击。

(二)池塘清整、消毒

在冬季或农闲时将池塘中水排干,挖出池底淤泥,然后自然曝晒。鱼种下池前应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生石灰每亩用量为100~150公斤,漂白粉用量为30~40ppm,一星期后蓄水放鱼,并施足基肥,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三)鱼种放养

鱼种在室内培育到1.2~1.5厘米,亩放1~2万尾。运输距离较近可用塑料桶带水运输,若运输距离较远则应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装800~1000尾,运输时间在7~8小时内可保证成活率,运输用水最好为3~5ppm的盐水,放养时温度应在18℃以上,注意袋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四)饵料投喂及水质控制

鱼种全长3厘米前每亩池塘每天投喂1千克黄豆浆,以繁殖浮游生物,为鱼种提供充足饵料,同时注意透明度,一般30厘米左右;水色绿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数量丰富,但不成团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施转。若饵料生物过多,则应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质清新。通过有效调控溶氧和水质,多数鱼种下塘20天后规格可达3厘米左右,此时在投喂豆浆以控制饵料生物的同时,用鳗料做成黄豆大小的软颗粒,间隔1米投喂一粒在滩上,以驯化鱼种吃食鳗料的习惯,此时应分稀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

2、大规格鱼种养殖

(一)鱼种运输及放养

为保证鱼种质量,暗纹东方豚应为正宗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溯水性强的个体作为放养对象。运输一般用塑料袋充氧运输,3~4厘米的苗种每袋装100~150尾,可运输5~8小时,成活率95%以上。苗种放养前最好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绿消毒10分钟,放养时应注意温差不宜过大。暗纹东方豚应稀养,3~5厘米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交换量大的池塘可以适当加大放养密度,可每亩3500~4000尾。随鱼体生长,逐渐捕大留小,分稀养殖。

(二)驯养

暗纹东方豚经驯化后可投喂碎杂饵鱼肉、虾、螺肉、蚌肉等。苗种放养一周内,用新鲜适口的鱼肉、虾肉、贝肉等作为开口饵料,进行驯化,使之逐渐适应养殖环境和饵料组成。待河豚鱼习惯吃食后,逐渐在饵料中拌入人工饲料,并逐渐增加人工饲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饲料,驯食期间确保饵料鲜度是驯食成功的关键。

(三)投饵

饵料以鳗料为主,每天饵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7%左右,投喂时需定位(投饵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鱼吃饱为原则),定速(投饵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则),定质(饵料适口、新鲜、干净)。一般日投饵两次。池中最好搭食台,以便及时检查摄食情况,若投饵后两小时食台上仍有剩余饵料则需减少投喂量,食台需常清洗、曝晒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质调控

河豚喜水质清新的环境,池塘养殖应根据水色、水质、透明度、溶氧及鱼虾活动情况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换水一次以改善水质。由于河豚生长适温范围为9~32℃,夏季池水温度超过32℃时需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调节池水温度,冬季因池水温度低于9℃时需进入温室越冬。另外,河豚鱼对溶氧要求较高,当水中溶氧低于1·5g/L时开始浮头,低于1.3mg/L时开始死亡,适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mg/L以上,溶氧缺乏时需用增氧机或气泵增氧。

(五)不同规格分养

不同大小的河豚抢食能力差异较大,抢食时大个体常常攻击小个体,严重影响小个体的摄食和生长。因而就对不同规格的个体进行分养,分养一般30~45天进行一次。保证充足投饵,及时分养和适当稀养可有效防止鱼体的相互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

(六)日常管理

每于坚持巡塘,观察河豚的活动,摄食及水色、水质情况、检查养殖设施。每天定时测量水体理化因子。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记录,以利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生产。每隔10~15天测定鱼体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以作为投食的参考依据。通过4~5个月的精心饲养,当年鱼种规格可达100~150克,成活率可稳定在85%~95%。

四、疾病防治

1、白口病

病毒性疾病白口病该病是病毒感染症,流行于高温期,病鱼以1龄以下的鱼为主,可造成鱼群的大量死亡,是河豚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疾病。

发病症状:病鱼首先口部发黑,然后变成溃疡状白化,继而上下颚的齿槽露出,呈“烂嘴”状。内部表现为肝脏淤血及线状出血痕,重症者表现特异的狂乱游动、相互撕咬的异常行动。

发病原因:综合各种实验结果表明,此病是病毒感染。感染途径多为互相残杀接触感染所致。

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分选分养避免密度过大,保证饵料优质,投喂及时。

2、寄生虫病

1)、异沟虫病

该病是河豚鱼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早期已有发现,近些年来此病发生已有所减少,多发生在用金属网箱养殖的河豚鱼群中。此病是非暴发性的,很少在短期内大量死亡,只是长时间的每天有少量的死亡现象。

症状:异沟虫完全以吸食河豚鱼的血液为营养,寄生数量多时,河豚鱼体色变黑,身体瘦弱。鳃呈明显贫血症状,变为苍白色,分泌过多的黏液,鳃瓣与寄生虫接触的地方组织崩坏,有腐臭气。病鱼失去食欲,游泳无力,逐渐衰弱而死。此病仅从外观还难以确诊,必要时对鳃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以确诊此病。

病因:由单殖吸虫异沟虫寄生在鳃瓣、鳃腔内膜引起。成虫长约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鳃瓣上的小虫仍需显微镜观察确诊。

防治方法:用一般的药物(外用或内服)驱虫效果不佳,实践经验是不用金属网箱养殖防止此病效果较好。另外养殖海水需交换良好。

2)、三代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1龄鱼,若不能即时发现会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发病症状:早期病鱼的外观难以判断。此病多发于水温下降时,如发现鱼游戏、摄食不活泼,体表有部分黏液白浊,胸鳍不透明。严重时可见鳃丝上有斑点淤血,鳃瓣边缘呈灰色,鱼皮肤糜烂、发红、出血、鱼鳍损伤,病鱼衰弱,最终死亡。

发病原因:是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的三代虫寄生在体表各处及鳃孔内膜等处所致。

预防措施:因为三代虫的传播是河鱼与河豚鱼之间的直接接触,所以饲养鱼类的种群密度一定不要过大。

治疗方法:用20ppm高锰酸钾浸洗病鱼15~30分钟;~福尔马林浸洗病鱼25分钟,或者50ppm福尔马林浸洗14小时。

3)、车轮虫病

此病是河豚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近些年来由于海水水质愈来愈差,致使此病愈来愈普遍。

华鲀产业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把河豚鱼依法搬上消费者餐桌的开创者。“华鲀河豚鱼”以其安全、美味、营养、健康的独特品质享誉国内外。

养殖河豚鱼可以放心吃吗?

野生河鲀鱼之所以有毒,是因为河鲀是通过食物摄取而获得的毒素,主要是海底的一些贝类和藻类,河鲀鱼本身基本上是无毒的,养殖河鲀通过控制河鲀的食物源,来达到对河鲀鱼控毒的目的,河豚鱼食用的部分是它的肉,只要它没有受到肝、卵巢、肠、肾、眼睛的污染就可以。卵巢是大补的东西,经过专业的人处理后可以吃,不建议自己处理!除了河鲀鱼身上那些不能吃的,养殖河鲀还是可以放心吃的。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查看详细

养殖的河豚有毒吗?

首先要明确的表明:

养殖的河豚无法做到完全无毒,但能做到相对安全。

河豚毒素来源: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非蛋白质小分子天然毒素中毒力最强烈的神经毒素之一,毒力比氰化钠强1250倍。

河豚毒素被认为来自于海水中很多生物,在被河豚食用后在体内聚集,像很多软体动物的体内都含有与河豚毒素相类似的毒素。同时加之河豚体内有特殊的功能,或微生物能将食物转化为毒素。因此,河豚毒素是河豚的食物与体内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人工饲养时,只需把握水源与投喂的饲料就能有效控制河豚毒素的产生。

水源的话就可以在淡水中养殖,饲料就可以选择人工专业配比的饲料,这样即解决河豚毒素的问题,因此人工养殖的河豚可以做到低毒或安全,但很重要的在于河豚的食用加工处理方式。

因此大家在食用河豚时一定要注意,即使人工饲养的也要处理好,注意食品安全。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03 热度: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