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

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味精作为调味品,在改善饮食结构、提高饮食档次方面,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了。那么,味精到底包含哪些成分呢?它对人体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您可不要一看它有化学分子式,就以为它是化学物质,也不要一看它的名字这么长,就觉得头疼。其实很简单,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而钠是一种盐,味精其实就一种氨基酸和钠盐的结合体。说得更简单一些,如果熬汤的时候,您熬的不是青菜豆腐

汤,而是一锅鸡汤的话,您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往鸡汤中加一些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所以,味精既不是化学物质,吃了也不会掉头发,而且富含营养。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味精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一次中国国际食品及食品加工和包装技术设备展览会上,专家肯定了味精对健康有益、味精是绿色食品的说法。

味精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61年,德国的一位教授从小麦的面筋当中,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组成成分谷氨酸。后来到了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当中,分解出味精,作为人工调料第一次投放市场。目前,国外均是以糖、蜜作为原料来生产味精,而在我国呢,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这样的粮食作物来生产味精。

味精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富含营养,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产生鲜味的呢?

原来,人的味觉器官当中,有一个专门的氨基酸受体。我们知道,味精叫做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盐,当它被用于菜肴而被人们食用的时候[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就会刺激位于我们舌部味蕾上的氨基酸受体,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到可口的鲜味了。

我们都知道蔬菜当中富含多种维生素,非常有营养,但是还有很多人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甚至有人没有肉连饭都吃不下去,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厌食和偏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肉中富含谷氨酸,味道较重,而蔬菜就比较素淡,所以,肉吃多了,谁愿意再去吃淡而无味的蔬菜呢。因此,我们在炒菜的时候,稍微放一些味精,就可以使蔬菜的味道更好,使人们更愿意吃它,从而抑制厌食症与偏食症的发生。中国的药膳学认为,味精可以增进食欲,改善体质,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油的烟点是240℃,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在220℃的时候,就会变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虽然没有毒,但是也一点鲜味都没有了。所以,避开油的烟点放味精最合适了。

既然味精对人无害,是不是放多少都无害呢,还要有一个限量吗?

1987年3月,第19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议上决定,取消对食用味精加以限量的规定。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搜集了9000种以上的文献并核实试验数据后,又进行了新的动物实验(FDA),得出了“按照现在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的结论。

其实,我们刚才说的这个不必限量,是针对人的安全性而言的,也就是说,您吃多少味精,对您的身体健康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但是,这也要依靠菜的味道来定,正确的用量应该是食物量的0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好像是三十年前左右来到中国的吧,那时叫“味之素”

鸡精味精的危害是什么?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查看详细

味精对大脑有坏处吗?

味精到底对身体有无害处,这还是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和对大脑的辐射伤害一样,有也是微乎其微.味精在高温下会成生一种物质对身体有一定危害,如果您真的担心,那您在炒菜,烧汤的高温时刻不要放味精,等到温度差不多了再放凉菜随便放了,但无论什么都有个度,太多肯定不好.我个人认为对味精大可不必这样担心,如果他有危害,它对您的危害还不如油条对的身体的危害大.您就放心吃吧据广州某味精食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只要是经过了QS认证的味精,均对人体无害。在购买味精时,除了认准包装上的QS认证,还可以从包装上的“纯度”指标看味精的等级,一般来说,纯度越高则质量越好。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假冒伪劣味精,在制作时混入工业盐、硫酸钠等成分,这类“味精”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选购时要格外小心:好的味精晶莹通透,颗粒均匀。而差的味精颗粒参差,互相粘连,颜色喑哑,放进嘴里尝试,如果是苦涩的,就可能是混进了硫酸氨的假味精。有关专家指出,味精是安全的,从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急性毒性、致畸形性、突然变异性试验等多种试验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安全的不一定是健康的,安全是以正确使用为前提的。此外,要注意儿童不要食用大量味精,因为婴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全。一岁以下婴儿不要食用味精,母亲用母乳喂养孩子时,应少吃或不吃味精。不要长时间、习惯性食用大量味精。不要对味精高温加工,因为味精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有害物质。在烹饪时,最好在出锅之前再加入味精。因为长时间加热,会形成焦谷氨酸钠,丧失了味精的鲜味。这么看来,适量使用味精不仅对大脑没有什么影响,对身体也没有很大危害的。放心的使用味精烹调美味吧!

查看详细

味精为什么不能吃太多?

不仅味精不能吃太多,鸡精和调味也应该适当

味素,化学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是食品增鲜剂,最初是从海藻中提取制备,现均为工业合成品。

毒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常规食用量对人体无害。

中毒表现:部分西方人在进食富含味精的食物2小时内,出现头痛,面红,多汗,面部压迫或肿胀,口部或口周麻木、胃部烧灼感及胸痛等症状。此现象多出现在中餐用餐后,因此有些西方人将此现象称为“中国餐馆综合征”,但此现象和进食味精的关系至今未能证实。

紧急处理:误服过量味精后勿须特殊处理。出现“中国餐馆综合征”者也可口服维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预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过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过20克。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用。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虽能提鲜,但如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关于味精的帖子,把它们归纳了一下,这里包括了味精在烹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学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学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么谷氨酸之类的,嘿嘿……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清的特点,味精则只有一种鲜味,而它的鲜味和高汤的鲜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致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效果较好(因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晶体直接拌凉菜,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危害人体。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C~90C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C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C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7.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有关鸡精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助鲜的核苷酸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从卫生角度讲,鸡精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但在烹调时,如果加入过多鸡精,则会破坏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响口味。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协调。

味精是一种具有强烈肉类鲜味的谷氨酸的钛盐。内含一分于结晶水,分子式为·H2O。。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味精用水稀释3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此,人们称之为“味精”。

味精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可您知道吗?味精不仅能为菜肴增添鲜味,它还具有丰富的营养呢。谷氨酸钠被我们食用后,能够通过胃酸的作用离解为谷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变成人体组织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质。而谷氨酸是一种高级营养辅助药,在医疗上有护肝、解毒、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少年儿童还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适量地食用味精,能促进发育,增强体质。

谷氨酸,最早是在1866年,由德国人立豪森用硫酸煮面筋时首次获得的。但是,在世界上正式生产味精是1908年。我国味精的生产最早是上海天厨味精厂于1923年用水解法生产的。

水解法是用34%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水解产物,经脱色、浓缩之后得出谷氨酸,再回溶于水用氢氧化钠中和,浓缩至谷氨酸的盐结晶析出。生产味精用面筋作原料很不经济,需要很多小麦磨成面粉,据计算,生产1吨味精需要10多吨的水面筋,相当于40吨小麦,还必须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利用盐酸水解。这种方法耗粮多,用酸量大,对设备的腐蚀严重,而且也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

后来微生物学家发现,在发酵世界里,还居住着一些“能工巧匠”,可使淀粉变成谷氨酸,它们就是细菌类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从此味精的生产便由化学法转向了发酵法。

从60年代开始,我国的味精生产也逐渐改成了细菌发酵法。利用细菌发酵法,生产一吨味精仅用3吨淀粉和少量的硫酸铵、尿素、氨水等。

60年代以后,国际上又出现了特鲜味精,也称强力味精。所谓特鲜味精,就是在味精中掺入5~10%的5′—肌苷酸和5′—乌苷酸,这样可把味精的鲜度提高几十倍。

肌苷酸和乌苷酸是属于核甘酸类的有机化合物。核苷酸是生命组成形式的精华,在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和蛋白质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核苷酸在医疗上也有很大的作用。肌苷酸可以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冠状和动脉功能梗塞、风湿性心脏病等。乌苷酸可用于治疗放射病,改善骨髓造血系统,使白血球回升,还能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症等病。所以说,特鲜味精既是助鲜剂和理想的调味品,又是高效的营养辅助药和化学治疗剂。

肌苷酸和乌苷酸过去一直靠进口,其价格高达每千克200元。从70年代开始,我国成功地利用细菌(如谷氨酸棒状杆菌265和产氨短杆菌926)发酵法生产肌苷酸和乌苷酸,成本仅为每千克2~3元。

目前,市场出售的第三代味精——鸡精,鲜度比99%的结晶味精提高了1.58倍,不仅鲜美可品,且富有浓烈鸡肉的鲜味,受到人们的欢迎。

查看详细

味精是不是食品添加剂?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为有鲜味的物质,学名叫谷氨酸钠,亦称味素。此外还含有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过化学合成制作。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道极为鲜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鲜味,其最佳溶解温度为70℃~90℃。味精在一般烹调加工条件下较稳定,但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在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其鲜味也不明显甚至消失。它是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能提供一定营养的家常调味品。

而鸡精则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在含有40%的味精基础上,加入助鲜剂、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更含有多种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粉或浓缩抽取物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赋型剂,经混合、制粒、干燥而成的一种复合调味料品。鸡精按形态又可分为粉状、颗粒状、块状,但以颗粒状为主。

味精鸡精各有特点:

味精能补充人体的氨基酸,有利于增进和维持大脑机能。因其具有很好的鲜味,故可增进人的食欲。味精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鸡精则具有以下特性:取料上是鸡肉与鸡蛋复合生产的,既有鸡的鲜味又有其香味;其化学成分是将核甘酸与谷氨酸钠复合,且鲜度上乘,实现了增鲜调味的二合一;鲜度与味精相比是味精的1.5~2倍,是营养成分更高的健康食品。有报道说,上海及周边沿海地区,鸡精销售量已与味精不相上下。鸡精能在短时间里从众多的调味品中脱颖而出,与其保鲜、增鲜,并具有鸡香味等特点是分不开的。另外,它还具有耐高温、不串味、食后不干等优点。这些都是其他调味品无法比拟的。

味精鸡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规则,不仅达不到理想的调味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饪当中使用味精要注意:1.不要在滚烫的锅中加入,而要在菜肴快出锅时加入。因为谷氨酸钠在温度高于120℃时,会变为焦点谷氨酸钠,食后对人体有害,且难以排出体外。2.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鱼、糖醋里脊等。味精呈碱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菜肴走味。3.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使鲜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鲜味。4.注意咸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鲜味,食盐与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围内,即可达到圆润柔和的口味,作凉拌菜时宜先溶解后再加入。因为味精的溶解温度为85℃,低于此温度,味精难以分解。5.高汤、鸡肉、鸡蛋、水产制出的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6.孕妇及婴幼儿不宜吃味精,因为味精可能会引起胎儿缺陷;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压的人如果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

查看详细

味精对人体有害吗?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31 热度: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