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容易消化吗?

饺子属于不容易消化的食品,有消化道疾病的时候,不宜吃水饺。面粉经过发酵后,性质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容易被消化,而饺子皮用的面粉没有经过发酵,相对不容易消化。另外饺子馅中含有比较多的肉类成分[52石斛网www.52shihu.com],而且其中的肥肉比重比较大,而脂肪属于最难以消化和吸收的食品。如果饺子皮比较薄,饺子馅中以蔬菜,粉条等成分为主,则相对容易消化一些。

羊肉和什么放在一起包饺子最好吃?

羊肉荸荠饺子的做法详细介绍菜系及功效:精品主食年夜饭

工艺:煮羊肉荸荠饺子的制作材料:主料:羊肉(肥瘦)500克。

辅料:荸荠200克,韭黄200克,蘑菇(鲜蘑)20克,虾米10克。

调料:酱油15克,白砂糖3克,胡椒粉3克,甜面酱15克,味精2克,料酒20克,香油2克,盐4克。教您羊肉荸荠饺子怎么做,如何做羊肉荸荠饺子才好吃1。虾米洗净,切碎;2。荸荠洗净,拍碎;3。羊肉洗净,切小丁;4。蘑菇洗净,沥干,切末;5。韭黄洗净,沥干,切末;6。将虾米、荸荠、羊肉、蘑菇、韭黄混合;7。加入酱油、白糖、胡椒粉、甜面酱、味精、料酒、香油、盐拌匀,饺子馅就做好了;8。将馅心包入饺子皮,包成饺子;9。将包好的饺子入沸水锅中煮熟即可。适用人群:

准备怀孕的男女健康提示: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羊肉荸荠饺子的制作要诀:饺子皮:面粉加水适量揉匀,搓成长条,切成圆球,擀成一个一个薄面皮即可。羊肉马蹄饺子的做法详细介绍菜系及功效:精品主食补阳食谱壮腰健肾食谱肢寒畏冷食谱

口味:咸鲜味工艺:煮羊肉马蹄饺子的制作材料:主料:羊肉(肥瘦)500克

辅料:荸荠200克,韭黄200克,蘑菇(鲜蘑)20克,虾米10克

调料:酱油15克,白砂糖3克,胡椒粉3克,甜面酱15克,味精2克,料酒20克,香油2克,盐4克教您羊肉马蹄饺子怎么做,如何做羊肉马蹄饺子才好吃1。虾米洗净,切碎;

2。马蹄洗净,拍碎;

3。羊肉洗净,切小丁;

4。蘑菇洗净,沥干,切末;

5。韭黄洗净,沥干,切末;

6。将虾米、马蹄、羊肉、蘑菇、韭黄混合;

7。加入酱油、白糖、胡椒粉、甜面酱、味精、料酒、香油、盐拌匀,饺子馅就做好了;

8。将馅心包入饺子皮,包成饺子;

9。将包好的饺子入沸水锅中煮熟即可。羊肉马蹄饺子的制作要诀:饺子皮:面粉加水适量揉匀,搓成长条,切成圆球,擀成一个一个薄面皮即可。

查看详细

饺子起源于哪个朝代?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zhi有“牢丸”“扁食”“饺饵dao”回“粉角”等名称。答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

查看详细

中国饮食中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的历史发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查看详细

饺子在古代有多少种叫法?

共九种叫法。

1、饺耳: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

2、月牙馄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3、馄饨: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4、牢丸:汤中牢丸,是唐代人对饺子的称谓。之所以叫“牢丸”,在汉代刘熙《释名·饮食》中有解释,是把拌以各种佐料的肉馅,团成丸子,穿起来烤着吃。后来,面食进一步普及,人们又用面皮将肉丸子包裹在中间,使其牢不可破。包了面皮的肉馅可煮,可蒸,亦可炙,这大概就是“牢丸”之名的来历吧。

5、角儿: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6、扁食: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受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于是在元代时,都习惯把饺子叫做“扁食”。

7、煮饽饽:发展到清代,饺子的称谓更加多。清代北方人称水饺为“煮饽饽”。《天咫偶闻》:“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旧例食水饺五日,北方名煮饽饽。”

8、水包子:清代济南等地人们称水饺为“水包子”。《济南快览》:“如遇除夕或元旦,则用面作角子,其馅或荤或素,皆随人意。荤者用各种肉类,素者用韭菜或白菜,总名曰水包子。”

9、粉角: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1968年,在距今近2000年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饺子的实物,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一样。用饺子作为死者的陪葬物品,足见饺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据饺子的形状,自古至今饺子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如“角子”,“偃月馄饨”“汤中牢丸”,“元宝”等。

许多地方还把串接吃的饺子专门包成金元宝形状,并在其中包入硬币,以预示来年发财,包入糖果,以预示未来的日子甜甜蜜蜜,包入花生(又名“长生果”),祝愿人们健康长寿,因此,除夕午夜吃饺子的这种习惯,有寓意团结,表现吉祥,辞旧迎新等多重含义,往往男女老少一齐动手,体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乐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中国的饺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如饺子皮由原来的面粉扩展到米粉,土豆粉,豆腐皮,饺子馅除了猪,鱼,羊,猪,蛋等外,配入的蔬菜品种日渐多起来,白菜,油菜,萝卜,茄子,冬瓜等均可入围。

因此,也就有了三鲜饺子,红油饺子,水晶饺子,清素饺子等几十个品种,饺子的吃法也由清煮发展到蒸饺,煎饺,炸饺和加入各种汤类的高汤水饺,还有将饺子与面条合在一起煮食的,美其名曰“金丝穿元宝,越过越热闹。”“热闹”,在这里有吉庆之意,象征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31 热度: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