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有哪些?

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锈病、小麦雪霉叶枯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

常见病防治措施

一、锈病

生产上选用抗锈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布局,都有利于防止锈病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在小麦拔节和孕穗抽穗期分别喷洒一次“金镰刀”和“硕丰481”、“高能红钾”或“美多收”增产素,既可以提高麦柱抗病性,也可增粒增重,增加产量。

田间发现病叶,立即施药防治。严重田块可间隔7—10天重新施药防治。孕穗末至始穗是防治关键时间。主要药剂可选25%粉锈通可湿性粉剂或敌力脱、百理通等。对重病区,实行统防统治,减少田间菌量,控制病害流行。

二、赤霉病

小麦扬花初期,普防一次。若小麦扬花期遇上连续三天以上阴雨,间隔7天,再施一次药。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三、白粉病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提倡施用农家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同时加强管理,如雨涝地区要及时排水,干旱地区适时浇水,以增强小麦对白粉病的抗病力。

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03%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孕穗至齐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喷施。

拓展资料

小麦病害症状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山东省叶锈病为常发病害,条锈病间歇流行,秆锈病已很少发生。

症状识别

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叶片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叶背面的较大。

三种锈病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二、小麦白粉病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在叶鞘、茎秆和穗颈上发生。一般叶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重。病斑最初圆形或椭圆形,白色绒絮状(病茵的菌丝和产生的分生孢子)。

以后病斑变灰色,最后变为浅褐色,上面生出小点(子囊壳)。菌丝脱落后,叶片上表现为黄褐色斑点。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三、小麦纹枯病

症状识别

小麦苗期感病后,病部初呈暗绿色小斑,后渐扩大呈云纹状大斑。潮湿条件下,病部出现白色菌丝体,有时出现白色粉状物(担子和担孢子)。小麦拔节后病斑主要发生在基部叶鞘上,严重时也侵茎。后期病部表面产生褐色菌核,成熟后易剥落。侵茎后易出现“白穗”,极易倒伏。

四、小麦全蚀病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受侵,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显著矮化,叶色变浅,底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

严重时,次生根变为黑色,植株枯死。灌浆到成熟期这种症状尤为明显,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黑膏药”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五、小麦根腐病

症状识别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

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一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

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外,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形成“花斑粒”。

六、小麦赤霉病

症状识别

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等,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严重、普遍。

①穗腐,于小麦扬花后出现。初在小穗颖片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整个麦穗,严重时被侵害小穗或整个麦穗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在多雨季节,后期病穗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病种子变瘪,具粉红色霉层。

②)苗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要见粉红色霉层。

③茎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七、小麦叶枯病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联结成不规则形大块黄褐色病斑。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般先由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导致下部叶片枯死,植株衰弱,甚至死亡。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八、小麦病毒病

为害症状

小麦丛矮病发病植株分蘖增多,叶片细小,心叶嫩绿,从叶茎开始出现白色细条纹,后发展成不均匀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条纹不受叶脉限制。冬前在温度过低的年份,显病的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

轻病株在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常有3-4次分蘖出现。植株显著矮化,叶片上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

麦穗一般能抽出叶鞘,但多数小穗与花器不能正常发育,严重的不能拔节抽穗而提早枯死。发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易拔起。返青拔节后发病的病株,上部叶片可见黄绿色条纹,下部叶片浓绿,植株较粗矮,不能抽穗或虽抽穗但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

小麦黄矮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鲜黄,叶脉仍为绿色,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植株矮化。苗期感病生长缓慢,分蘖少,扎根浅。病叶从叶尖开始变黄,逐渐向下发展,叶片厚而脆。病苗不能越冬,即使能越冬,返青拔节后新叶继续发病,植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甚至枯死。

拔节至孕穗期感病,植株矮化程度轻,病叶从叶尖开始变黄,逐渐向下延伸,黄化部分占全叶长1/3-2/3,后期逐渐枯死,病叶半部仍为绿色。穗期感病一般只有旗叶变黄,植株不矮化,能抽穗。

小麦土传花叶病秋苗期一般生长正常,小麦返青后才开始显症,病苗发黄,叶尖变紫,拔节期为显症高峰,新叶出现花叶症状,抽穗后病株恢复生长,贪青晚熟。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第一,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第二,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第三,3~5月份雨量较多;第四,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用96%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型25克(1袋),兑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随拌随播,切勿闷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52石斛网www.52shihu.com],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水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菌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的,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3.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的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

(1)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4.小麦白粉病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50克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

5.小麦纹枯病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1)症状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

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

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天达裕丰30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或兑水300~450千克泼浇,或兑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

6.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1)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轻重。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7.小麦全蚀病(1)症状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2)防治方法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6%的天达恶霉灵(5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一袋(25克)600倍液,兑水15千克喷施。

8.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主要由蚜虫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个别年份危害相当严重。

(1)症状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黄色,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黄色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②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

③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增强植株抗病力。

④治蚜(虫)防病(参照麦蚜的防治)。

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白粉病、小麦叶锈病、小麦雪霉叶枯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有些病害是各个小麦生产区都发生严重的,有些是局部地区比较严重的。

我的小麦即将抽穗,现在整片发黄,有的叶子像开水烫的一样,前两天这刚下了一场大雨,这几天温度都在25度以上,问问专家我的小麦是什么病,

西藏青稞面和小麦面有什么区别?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又称裸大麦、元麦,青稞面是由青稞磨成的面粉。可食用,为藏区主食。地球上只有青藏高原适合于青稞生长。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高寒、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等)使青稞比任何一种麦类有效营养成分更多、医用的功效更好。它不但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天然叶绿素、抗氧化酶、黄酮等活性物质,尤其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是,它还富含功能奇特的营养素——β-葡聚糖。生物、医学专家研究认为,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阻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的生理作用。、

小麦经磨制加工后,即成为小麦面粉,也称小麦粉或者面粉。 

小麦面粉按加工精度和用途不同分为等级粉和专用粉两大类: 

(1)等级粉:按加工精度不同可分为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普通粉四类; 

(2)专用粉:专用粉是利用特殊品种小麦磨制而成的面粉;或根据使用目的的需要,在等级粉的基础上加入食品添加剂,混合均匀而制成的面粉。专用粉的种类多样,配方精确,质量稳定。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大麦和小麦区别: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一般作啤酒的原料,或作饲料,小麦主要加工面粉。大麦的收获期比小麦早。大麦:两头较尖、较细长。多用於清除饲料中占30-50比例。小麦:两头较园、较短、较园润。 

以上就是两者的区别所在,不同产地的两种植物,它们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对于人体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同。

扩展资料:

营养价值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青稞面

查看详细

什么东西里含有小麦麸?

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简单的饮食控制不等于食疗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控制的基本手段。饮食控制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数患着仅仅把简单的饮食控制甚至把饥饿疗法当成了饮食治疗,认为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其实不然,由于主食摄入不足,又缺乏合理的营养搭配,必然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量供应。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体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外源性能量补充,一方面将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的过量分解,造成身体消瘦,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甚至会产生饥饿性酮症。另一方面,因热量摄取不足,导致血糖偏低时,反而会刺激升高血糖的相关激素的分泌,而这种分泌量往往超过当时的实际需要量,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使病情更难以控制。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刚发现血糖异常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进行饮食控制,而结果却往往失败的原因。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

科学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的关键是在保证基本热量摄入的前提下,同时还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给。这就需要计算患者的标准体重,并根据其工作强度或活动量计算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再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热量来源,同时还要分析各种食物成分所含营养素及热量的多少,最后再选择和搭配食物。

(三)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

摄入的热量以能够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能量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四)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者应在150克~200克。谷类是日常生活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馇、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的功能。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食量的控制,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也会使血糖升高。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组成,淀粉在体内也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吸收,所以也应有控制。

(五)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

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能够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蔬菜、麦麸、豆类及整谷均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非淀粉多糖,其中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粘胶等。膳食纤维不能被胃肠的消化酶分解,而在大肠中可被细菌分解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同时也有少量短裢脂肪酸被人体吸收提供能量。果胶和粘胶能够保持水分,膨胀肠内容物,使粪便容积增加,从而能够减少食物在肠道的传送时间(这段改写)。燕麦的可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就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因而机体只需分泌较少的胰岛素就能维持代谢。久之,可溶性纤维就可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因此主张糖尿病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的量。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六)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的蛋白质供给应充足,但蛋白质太多会增加肾脏负担。当肾功正常时,糖尿病膳食的蛋白质供给应与正常人近似。当合并肾脏疾病时,应在营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蛋白质的量。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含优质蛋白质较丰富。目前主张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10%~20%。谷类含植物蛋白,如果一天吃谷类300克,就可摄入20克~30克的蛋白质,约占全日蛋白质需要量的1/3~1/2。植物蛋白的生理价值低于动物蛋白,所以在膳食中也应适当控制植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食用(?)。

(七)控制脂肪摄入量

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只是控制主食量。其实不然,现在提倡不要过多限制碳水化合物,而要严格的控制脂肪是十分必要的。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膳食脂肪应减少至占总能量的25%,甚至更低。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但椰子油除外。花生、核桃、松子仁等脂肪含量也不低,也要适当控制。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适当控制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鸡蛋含胆固醇也很丰富,应每日吃一个或隔日吃一个为宜。

(八)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凡是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或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消耗增多,应给维生素B制剂,改善神经症状。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族较多。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增加铬的含量。铬能够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含铬的食物有酵母、牛肉、肝、蘑菇、啤酒等。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不要吃的过咸,防止高血压的发生,每日食盐要在6克以下。

(九)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

酒精能够产生能量,但是酒精代谢并不需要胰岛素,因此少量饮酒是允许的。一般认为还是不饮酒为宜,因为酒精除供给能量外,不含其它营养素,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易引起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另外有的病人服用降糖药后饮酒易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低血糖。

查看详细

普通小麦是几倍体?

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ABD),共21个染色体;二倍体黑麦(RR),配子中有一个染色体组(R),7个染色体。

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子代含四个染色体组(ABDR),由于是异源的,联会紊乱,是高度不育的。若子代染色体加倍为异源八倍体(),就能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具有可育性了。

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

按照小麦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

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

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对一批小麦而言,按中国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按照播种季节分类

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查看详细

什么是小麦麸和次粉的营养价值特点是什么?

小麦麸和次粉均是小麦加工面粉时的副产物。小麦麸主要由小麦种皮、煳粉层、胚芽和少量次粉组成。小麦精制过程中可得到23%~25%的小麦麸、3%~5%的次粉和0.5%~1%的胚芽。

小麦麸和次粉的物理性质有区别,麦麸颜色为淡褐色至红褐色,次粉的颜色从灰白色到淡褐色,主要取决于麸皮所占

的比例。颜色深者含麸皮较多。容重也有差别,麦麸容重小,如大麸皮为o.18~0.26千克/升,小细麸为o.32~0.39千克/升,而次粉的容重为o.30~0.54千克/升。颜色愈深的次粉,容重越小。

国产麦麸和次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一般在14%~15%,二者相差不大,但麦麸和次粉的蛋白含量变异很大。

国产麦麸和次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一般在14%~15%,二者相差不大,但麦麸和次粉的蛋白含量变异很大。麦麸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次粉,因此次粉的代谢能值远高于麦麸。如麦麸和次粉粗纤维含量分别是9.5%和3.5%;粗灰分分别是4.9%和2.2%;代谢能分别是6.82兆焦/千克和11.93兆焦/千克,次粉是麦麸的1.75倍。

总而言之,小麦麸具有以下特点:

(1)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品质较差。赖氨酸的含量比麦籽丰富,一般为0.6%左右;蛋氨酸缺乏,为0.10%左右;色氨酸尚丰富。

(2)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丰富,但烟酸利用率仅为35%,缺维生素A、D、B1:。

(3)矿物质含量丰富,特别是铁、锰、锌较高,分别为168

毫克/千克、120毫克/千克和80毫克/千克。缺钙多磷,如钙含量为0.1%左右,磷含量为1.0%左右。

(4)小麦麸物理结构疏松,含有适量的粗纤维和硫酸盐类,有轻泻作用,可防便秘。

(5)可作为添加剂预混料的载体,以及稀释剂、吸附剂和发酵饲料的载体。

(6)小麦麸在养鸡上的应用,主要是在育成鸡饲粮中可调

节饲粮能量浓度,起到限饲作用。次粉对于育肥畜禽的效果优于小麦麸,也是很好的颗粒粘结剂,但用在粉状饲料时则细,造成粘嘴现象,影响适口性。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5 热度: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