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和白英草是同一种药吗?

不是,请看它们区别:

白英,(unb.)为茄科草质藤本,叶互生,多数为琴版形,聚伞花序顶生权或腋外生,疏花,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国内外均有分布。

该植物的全草或根可供药用,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之功效;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茜草-性状多年生攀援草本。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4片轮生[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果肉质,小形,果实成熟,黑色或紫黑色。花果期9~10月。分布于朝鲜,日本,俄斯等远东地区。

中药白英有毒吗?

中药白英是有毒性的。白英又叫白毛藤,是一种有毒性的药材,但是毒性比较轻微,可以适当的摄入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如果因为长期饮食不当,或是细菌感染而导致的胆结石或胆囊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类药材可以研磨成粉后内服,也可以加工制成膏药进行外敷,但是这种药剂在服用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才可使用,对于老年人也可以适当的服用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查看详细

白英怎么吃?

你的今年三十三岁女性,你问的白英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白英是中药材名,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功能与主治为,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全草,可以用于感冒发烧,乳痈,恶疮,湿热黄疸,腹水,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根,可以治风湿痹痛。

查看详细

白英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

白英属草质藤本,喜湿暖湿润气候,耐阴湿。家中庭院也可种植,且白英结的红色果子也很可爱很适合观赏,为大家介绍一下白英功效与用途:1、抗肿瘤作用:蜀羊泉和红枣以1:1混合制成煎剂、糖浆剂对小白鼠艾利虚腹水癌及梭形细胞肉瘤的实体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对子宫颈癌有效,但重复率低。2、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影响:根据溶血素及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蜀羊泉及红枣对促进机体的抗体形成,以及蛋白的合成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3、其他作用:蜀羊泉碱均有某些抗真菌作用,但不及番茄碱。其中所含之龙葵碱的作用见“龙葵”条。蜀羊泉有制欲作用。

查看详细

白英有毒吗?

白英为茄科草质藤本,《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传统中药。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全草:用于感冒发热,乳痈、恶疮,湿热黄疸、腹水,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根: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查看详细

白英、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白英以全草及根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等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内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容症、子宫糜烂、肾炎水肿等症,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其对子宫颈癌、肺癌、声带癌等有一定疗效。

地上部分(白英):甘、苦,寒。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化瘀。用于湿热黄疸,风湿关节痛,带下病,水肿,淋证,丹毒,疔疮,癌瘤。

根(白毛藤根):苦、辛,平。用于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果实(鬼目):酸,平。明目。用于目赤,牙痛。体虚无湿热者忌用白英。

白英

白英的作用:

1、白英治腰痛。

2、白英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3、白英治风疹:白英、油豆腐各30克,水煎服。

4、白英治风湿痹痛,可与秦艽、羌活、独活等药同用。

5、白英治癌肿:可与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6、白英治风痛:桑黄二两,白英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7、白英治黄疸初起:白英、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

8、白英治感冒发热、乳痈等,可配合蒲公英、银花、一见喜等药同用。

9、白英治声带癌:白英、龙葵各30克,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克,麦冬、石韦各12克。水煎2次分服。

查看详细

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为什么叫鬼目?

白英

别名:白毛藤、苻、彀菜、鬼目草、白草、白幕、排风、排风草、天灯笼、和尚头草、望冬红、酸尖菜、排风藤、土防风、耳坠风、金线绿毛龟草、葫芦草、毛见藤、毛老人、红道士、毛和尚、野猫耳朵、胡毛藤、羊仔耳、生毛稍、龙毛龟、毛燕仔、红麦禾、蜀羊泉、毛相公、望风藤、毛千里光、毛秀才、鹰咬豆子、毛道士、毛葫芦、葫芦藤

英文名:

拉丁植物名:unb.[S..var.(Thunb.)Sieb..]

植物形态

茄科茄属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生态环境:生于海拔阴湿的路边、山坡、竹林下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中药名为:白毛藤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考证:出自

1.《百草镜》。

2.《尔雅》郭璞注: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

3.《别录》: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4.《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东人谓之白草。

5.《纲目》:白英,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吴志》云:孙皓时有鬼目菜,缘枣树长丈余,叶广四寸,厚三分,人皆异之。即此物也。张寿颐:白宅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其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祛湿药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妇女湿热带下;小儿高热惊搐;痈肿瘰疬;湿疹瘙痒;带状疱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茄癣虫。

2.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3.《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4.《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5.《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6.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7.《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cuan,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8.《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9.《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10.《药材学》: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用药禁忌《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不良反应:大剂量引起喉头烧灼及恶心、呕吐、眩晕、瞳孔散大、出现惊厥性肌肉运动的同时表现全身性衰弱。

药物应用:白毛藤与射干,二药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射干行血消痰散结,用治火盛热毒兼有痰火相结之咽肿痛;白毛藤凉血利湿消肿,用治湿热黄疸,淋病水肿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涂。

中药化学成分:

茎含甾体糖甙(de)SL-a(又名SL-0)、SL-b(又名SL-1)、SL-c、SL-d[1,2]。它们都是混合物。SL-a含有4个成分,系(5α,25β)-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β),22,]的、(5α,25α)-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α),22,]的、(25β)-呋甾-5-烯-3,22,26-三醇[(25α),22,]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1→4)-β-D-吡喃半乳糖甙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l(1→2)-βyl(1→4)-ββide]组成的[1]。SL-b也含有4个成分,系规告皂甙元()的、新替告皂甙元()的、薯蓣皂甙元()的和雅姆皂甙元()的3-O-β-D-吡喃葡萄糖甙(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yl(1→2)-βl(1→4)-βside]组成的[1]。SL-c含2个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25ζ)β,23β-diol]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d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1→2)-βl(1→4)-βoside]组成的[2]。SL-d也含有2个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二醇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l(1→2)-[βl(1→3)]-βl(1→4)-βside}组成的[2]。还含蜘蛛抱蛋甙(),甲基原蜘蛛抱蛋甙()[3],(22R-3β,16β,22,26-四羟基胆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2R)-3β,16β,22,-αyl(1→2)-β][4],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2,26-三羟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l-(22ζ,25R)-3β,22,αyl(1→2)-[βyl(1→3)]-β}[5],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6-二羟基-22-甲氧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yl-(22ζ,25R)-3β,αyl(1→2)-β]及其(22ζ,25S)异构体,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β-羟基螺甾-5-烯[3-O-αyl(1→2)-ββ(25R)]及其(25S)-异构体[5]。

出处《中华本草》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其最负盛名的要数福建和广东二地产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就知道这些

查看详细

白英是热性中药材还是寒性中药材?

白英(unb.)为茄科草质藤本,叶互生,多数为琴形,两面均被白色发亮的长柔毛,聚回伞花序顶生答或腋外生,疏花,花冠蓝紫色或白色,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浆果球状,成熟时红黑色。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国内外均有分布。

药用历史久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列为上品,为传统中药。药用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黄疸、水肿、淋病、胆囊炎、胆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1-01-02 热度: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