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刀能不能吃包子?

手术后如果刀口不在口腔的情况,就可以适量吃包子。但包子类食品偏油腻,建议不要过量食用,以免引起不消化或者胃不适等不良的后果。通常来说,手术后建议吃一些营养丰富又不油腻的食物,低脂肪的食物更有利于身体吸收[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对于患者手术后的愈合更有帮助,蔬菜水果中偏寒凉的食物也应该适度食用,可以多服用一些含蛋白质的食物,提高身体抵抗力,对手术后愈合更有帮助。

怎么和包子面?

和包子面需要面粉、酵母、白糖、温水,步骤如下:

1、融化发酵粉的时候加1—2匙白糖,可以让面团更好地发酵。

2、融化发酵粉时,最好使用不超过40℃的温水融化,水温过高容易使发酵粉失去活性,这样会影响面团发酵。

3、和面时,如果觉得面团很粘手,可以加入适量的玉米油。同时要避免面团太干,否则蒸出来的包子口感较硬。

4、因为面团很软,很容易揉,所以面团要尽量的揉光滑。

5、包好的包子要盖继续饧发20-30分钟,因为擀皮的时候释放了一部分面团里的空气,继续饧发可以让包子发的更均匀饱满(这一步很关键)。

查看详细

包子容易消化吗?

包子是否容易消化和吸收,主要看包子馅的成分。三大营养物质,以淀粉最容易消耗,蛋白质次之,脂肪则属于比较难以消化道的食品。水,维生素和无机盐则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不需要消化过程。蔬菜中的纤维素人体不能消化和吸收,可以直接随大便排出体外。如果包子馅以蔬菜为主,比较容易消化。如果脂肪含量比较高的小笼包子,则不容易消化和吸收。

查看详细

身上起了好多包子?

您这个应该是过敏引起的湿疹,建议您可以买个氯雷他定片或者西替利嗪胶囊口服,再买个地奈德软膏或者卤米松乳膏外用治疗,饮食忌口,别吃辛辣刺激食物

查看详细

古代什么时候有包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讲到馒头(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大意说诸葛亮南征,降服孟获之后归来,将渡泸水,忽然风浪大起,人不能过,乃问当地土人,言是猖神作乱,当以人头投水祭祀。亮不忍杀人,乃和面为剂,内实牛羊肉,塑为人头形状,名曰:馒头投水中,风浪乃止。

书不在身边,讲的是大意了,貌似和演义里面写的差不多。

明郎英《七修类稿》言:馒头本名蛮头,音讹转为馒头。

这些都是去年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时候笔记上记的,呵呵,话说现在在南方一些地方(东南),还把带馅的包子叫馒头,而把没馅的馒头叫包子

我国民众经常吃的馒头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饮食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虽然不影响我们继续吃下去,但总觉得吃的有点糊涂,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弄个清楚吧!这样我们下次再吃的时候才会觉得更有味。

一原材料-面粉、面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也就不可能有饭。没有面,也不可能有馒头包子。我们先从历史上看一看面粉的产生。夏代,中国已经有小麦种植,商代以前中国的面食比较简单,主要有将谷物蒸熟捣成粉状的“糗”。

2200年前,先秦时发明了石磨,春秋战国时有了旋转磨,到了汉朝才在民间普及。西汉以前磨齿为凹坑形,东汉时出现了辐射状,至西晋以后,磨齿大都成八区斜纹形,石磨从发明到成熟经历了五百多年。到了晋代,才发明了将麸、面分离的“罗”。晋人《饼赋》载“重罗之面长飞雪白”《齐民要术》也有“绢罗之”“细绢筛”的记述。我们从中可知,面粉是从1700年前的晋代开始就有的。晋代以前的面粉是粗制的麸皮和面粉混合物。

二面粉的发酵

年前,先民们就已经知道了酿酒,从考古文上看。龙山人时期就有“樽”“高脚杯”。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酵技术。在周代的时候已经将发酵运用在饼食上了。魏晋南北朝时分为酸浆酵和酒酵两种。周代已能根据需要对面团进行分类调制。当时已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水面团、油酥面团、发酵面团之分。到了元代除了传统的酵汁、酒酵发之外,又开始采用了对碱酵子发面法。为提供优质的包子馒头商业化的生产,侯氏制碱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元代《饮膳正要》中有“征饼”的记载,便是采用对碱酵子发面法。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广泛使用了老面兑碱发酵法和酵母兑碱发酵法。使包子的营养更加丰富。

三工具-蒸笼

早在六七千面前,先民们就发明了陶甄,不仅能蒸饭、蒸菜,还能蒸“饼”。另据晋人《饼赋》记载,用蒸笼蒸面时,要“火盛汤涌”,这样就能蒸出鲜和的面点。这就说明晋代已有专门蒸面的蒸笼了。在清末的时候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竹木制品:木桶、饭甄、蒸笼等。。。。。

四馒头的起源

唐朝以前,面制品统称为饼。如蒸饼(馒头)、汤饼(面片、面条之类)。据《晋书》记载,吃的蒸饼要“拆十字”类似开花馒头,否则不吃。我们从蒸了之后能开花中,可以肯定的是:面是要发酵的。五包子的起源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现在称为“包子”-古人称为“馒头”的食品来源于何处?

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内有馅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说是波斯传入的一种馒头(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毕罗就传入中国,唐代,毕罗品种较多,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宋代有“太平毕罗”《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馅经炉烤的“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羊肝毕罗”等。

从南北朝到清朝。毕罗在中国经历了1100多年。最后消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毕罗是一种带馅的胡饼。最终,可能是外语说着不顺口,汉语取代为烧饼,一个真正的好产品,会逐步演变、适应社会而保留下来,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顺口的名字。

唐代称为“面”的食品,并不是现在的面条。而是糕饼、馒头之类。如《清异录》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罗门轻高面”也是“蒸笼”蒸的,多数的史学家以为可能是尼泊尔传入的一种发酵馒头(包子)或蒸糕之类。

玉尖面,最早起源于隋代。是隋炀帝所喜爱的专用御膳珍点之一。后流传到唐、宋时代。仍一直为宫廷中的御膳点心,专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异录·玉尖面》云:“赵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时闻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包子最早是在隋代开始出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六馒头“包子”一词的起源

馒头在三国时出现。但此后700多年里,在食书上均无此记载,至宋代又突然出现,《梦梁录》中有“临安市上卖的馒头有‘糖肉馒头’‘茄子馒头’”,该书同时又记载有:临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笋肉包’‘虾鱼包’‘蟹黄包’可见,包子一词,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七现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云:“馅,凡米面食物,坎其中,实以杂味,馅而‘酸慊’这一包馅面食,源于五代,盛行于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记载有酸慊的制法:“馒头皮同,褶儿较粗,馅子任意”。

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1700年前,晋代开始有实心馒头、馒头、馍馍-“蒸饼”

1400年前,隋代开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开始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开始有“包子”这个词-“蟹黄包儿”

查看详细

包子蒸好后为什么会塌了?

我也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原因是面粉品质不一样和所用的炉灶火力大小有区别。经研究发现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1、面粉品质不对,面筋含量过低或过高。

2、蒸锅火力不够没有蒸透。

3、面发过头了。

4、面揉的不匀。

5、气温低蒸笼盖上有凝结水滴到了包子上。

解决办法:

第一试用不同的面粉看看效果,如果都不行就自己用中筋面粉与高筋面粉配制。找到合适的面粉后轻易不要改变品牌和配比。

第二一定要用最大火力蒸制,水滚开后才能上笼。一定要蒸透,蒸锅不能跑汽。

第三不要把面发过头,万一发过了加点小苏打揉至面团无异味。

第四一定要把面揉透,做到三光(手光、面光、盆光)。

第五气温低的时候在蒸笼盖上盖一块大毛巾或小褥子,防止产生凝结水。

能否解决您的困惑?我已经十年没有再碰到这种情况了。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29 热度: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