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的籽能吃吗?

为什么我吃一年没有事

不能吃。。鲶鱼(鲇鱼)鱼子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情况严重的会造成瘫痪。鲶鱼可以做鲶鱼茄子,具体做法如下:

准备材料:鲶鱼,茄子,葱,姜,豆瓣酱,甜面酱,盐,酱油,糖,水,花椒,辣椒,花生油。

1、鲶鱼洗干净备用;

2、葱、辣椒、姜切段;

3、两根茄子清洗干净;

4、用手撕成小段;

5、锅内倒入花生油,然后下葱姜辣椒炒一下;

6、然后倒入花椒粒爆香;

7、放入茄子、酱油、盐进行翻炒;

8、把洗干净的鲶鱼下锅;

9、加水炖;

10、多炖一会,让茄子充分吸油;

11、关火出锅。

鲶鱼的籽是不能吃的。

鲶鱼虽然味道鲜美但其鱼子有毒,因为鲶鱼的鱼子含有卵毒,食用100~200克鲶鱼鱼子就会导致中毒,食用者会表现为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中毒者则会瘫痪。这种卵毒叫做珠朊型蛋白[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它的稳定性相当地好,对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也就是说普通的烹调加热等处理方法,根本不可能破坏掉鲶鱼鱼子中的毒素。一般情况下,鲶鱼鱼籽的颜色是绿色的,而一般的鱼籽颜色的偏黄色的,大马哈鱼(三文鱼)的鱼籽颜色是红色的。这样看来,鲶鱼鱼籽的颜色很好认的。不过也不是只有鲶鱼鱼籽的颜色才是绿色的,也有其他种类的鱼籽是绿色的,比如黑鱼。

鲶鱼的籽是不能吃的。

鲶鱼虽然味道鲜美但其鱼子有毒,因为鲶鱼的鱼子含有卵毒,食用100~200克鲶鱼鱼子就会导致中毒,食用者会表现为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中毒者则会瘫痪。

虽然说有的鱼籽的营养价值是非常丰富的,但在这里需要提醒人们的就是鲶鱼的鱼籽是不能吃的,虽然鲶鱼是非常美味的但是它的鱼籽是有毒的,鲶鱼的鱼籽中是含有卵毒的,而且如果人们只是通过普通的烹调和加热的处理方法,是根本不可能破坏鲶鱼鱼籽中的毒素,而且鲶鱼的鱼籽是呈现绿色的,正常一般可以吃的鱼籽都是呈现黄色,所以人们要注意不能食用鲶鱼的鱼籽。

鲶鱼和昂刺鱼是同一种鱼吗?

不是同一种鱼。主要区别有,科目分类不同、外形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鲶鱼

鲶鱼,同鲇鱼。属脊索动物门、辐鳍亚纲、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种。

2、昂刺鱼

中文学名,黄颡鱼。属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种。

二、外形特征不同

1、鲶鱼

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4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

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2、昂刺鱼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口大,下位,弧形。颌齿及腭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一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鳃盖膜不与腮峡相连。鳃耙短小。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

三、生活习性不同

1、鲶鱼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

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

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

2、昂刺鱼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

查看详细

吃鲶鱼有营养吗?

鲶鱼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尤其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另外还含有糖类,钙、磷、铁等营养成分。鲶鱼的蛋白质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鲶鱼的脂肪含量低,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滋补食品。特别适合小孩子、老人以及体虚的患者食用。如果小孩子体瘦、发育迟缓等,是可以长期食用的,以及大病初愈的患者。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烟酒、油腻等食物。

查看详细

回鱼和鲶鱼有区别吗?

回鱼是鲶鱼的一个种类。没有区别。

长吻鮠()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鮰鱼。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扩展资料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年,一般为4~5年。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栖息于湖泊的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

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仔鱼的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完全以鱼为食。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

查看详细

鲶鱼吃什么食物?

鲶鱼是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

鲶鱼功效:

鲶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鲶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

文献记载:中国自古就有食用鲶鱼的记载。《食经》:“主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南北朝·陶弘景:“鲇鱼肉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缩。”宋·苏颂:“鲇鱼肉不可合牛肝食,令人患风,噎涎,不可合野猪肉食,令人吐泻。”《本草纲目》:“鲶鱼反荆芥。”《随息居饮食谱》:“鲶鱼,甘温,微毒。痔血、肛痛,不宜多食。余病悉忌。”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28 热度:734